汉口百年老桥保寿硚重现 文保部门称将原址保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日,182年历史的保寿硚标牌上“桥”与“硚”通用外形显露 记者胡冬冬 摄

 

  位于汉口长堤街的保寿硚是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座182年历史的老桥是汉口最古老的桥,曾多年没在街面地下,现圈入在建施工项目内。近日,有关部门已清理该桥非文物部分,让其外形显露,引来文保爱好者、网友前去参观。不少文物爱好者担心:保寿硚露出地面,是要搬走吗?长江日报记者昨日采访市文化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得到回应:不会搬走。

 

  保寿硚又名裕麟桥,始建于1662年,1834年重建,因用的是石材,故“桥”写为“硚”。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环境整治,河道逐渐废弃,保寿硚桥面被水泥覆盖,成了保寿巷的一段路面。上世纪90年代后,这里建成商业街,保寿硚一直没在商业街区的地下。

 

  昨日,记者探访保寿硚遗址。在长堤街一块在建工地中,记者钻进围栏,踩着碎石瓦砾,在工地一处下陷的低洼处发现保寿硚。只见桥体不大,造型简洁,颇为破旧,在工地的乱石中并不显眼。桥体青石栏杆上,一面刻有“道光十四年西秋月山陕水菸众号建修”,另一面刻有“保寿硚”三个大字。一位工地的工人告诉记者,保寿硚是修是移,他们尚未接到通知。

 

  近日,得知保寿硚“现身”,许多网友来到现场参观,他们也很关心该桥的保护前景。汉网网友“换边发球”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不少人听说有关部门召开了专题论证会,讨论如何保护保寿硚,网友便纷纷在网站发帖,表达看法,“保寿硚是标示玉带河位置的重要文物,如果实施异地保护,其原空间位置关系就改变了,很多历史信息会就此消失,古桥的保存价值大大降低。”

 

  记者昨日来到负责保寿硚修复单位、市文化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该处负责人张颂明回应,网友不必担忧,“一定是原址保护,修复方式还在专家论证中,还未公布。”

 

  张颂明说,保寿硚是武汉城市历史发展的鉴证物,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保寿硚修复工作开展已有两年时间,去年底,专家团队成功将保寿硚非文物部分拆除,操作精准,修复工作进入考古调查阶段,为下一步的维修提供必需的数据。

 

  他告诉记者,因历史原因,保寿硚低于地平面,地质情况复杂,桥体损毁严重,修复难度很大。修复将本着“修旧如旧”原则,经地质、桥梁、建筑等多方专家现场勘测,多方论证,如医生会诊一般,拿出最合理方案,最大程度保留历史信息,注重展示效果。“城市要建设,但保护文物始终都是前提。遗迹所在建设项目已把保护、修复保寿硚视作重要工作。”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