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现震惊世界

  2011年,一通群众举报电话将深埋2000多年的南昌新建区大塘坪乡墎墩山上的千年古墓“唤醒”。历经5年的考古发掘,2万多件出土文物,勾勒出一位西汉高等级贵族的奢华生活。与此同时,一座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呈现在世人面前。

 

  从墓园到墓葬区,再到都城遗址,以紫金城址、历代海昏侯墓园、贵族和平民墓地等为核心的海昏侯国一系列重要遗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遗址。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即使在最严谨博学的考古专家眼中,也是独一无二的。也正是因为其具有重大的研究和展示利用价值,在2015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评选中,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从40项考古发现中脱颖而出,入选“六大新发现”。目前,海昏侯墓考古已经进入最重要、最关键的主棺清理阶段,墓主身份之谜即将揭晓。未来南昌西汉海昏侯国遗址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利用,不仅是南昌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也是国家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科学发掘:


  一场超高规格的考古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位于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老裘村东北约1000米的墎墩山上,距离市区约一小时车程。走进墓园内,可以清晰地看到纵横的山丘上,两座主墓、七座祔葬墓、一座陪葬坑和园墙、门阙、寝、祠堂、厢房、园寺吏舍等建筑构成错落分布。而位于正中位置的海昏侯主墓,散发出神秘的气息。

 

  2011年3月23日,有群众反映,在墎墩山上发现了一个盗洞,可能是盗墓贼所为。考古队在接到群众举报后,赶赴现场,由此开启了长达五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在进行发掘之前,考古队先对墓园进行了系统性勘探,发现该墓园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为核心,平面呈梯形,有长达868米、保存较完整的墓园墙,墓园面积达4万平方米,墓园内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大小8座墓葬和1座车马坑。主墓前发现的祠堂和厢房均为回廊式建筑,其中厢房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30米,具有很高的建筑规制。“这样的整体考古规划很科学,可谓是思路清晰、层层递进,避免了单纯针对主墓的发掘而忽视墓园结构的问题,也有效地解决了墓园内相关遗存的共存关系和功能特点。”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信立祥说。

 

  在整个考古过程中,考古队将文物保护摆到最重要的位置,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发掘清理现场全程数字化、影像化、科学化,提升了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和遗产保护展示的含金量。调查发掘前期,考古队大量使用地球物理探测、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IS记录等科技手段,将调查资料完整信息化,初步建立起海昏侯国遗址地理信息系统。发掘过程每个时间节点,都采用三维技术进行扫描测绘和记录。工作人员在现场布置了9000多个测绘点,哪怕一个陶片也有自己的三维坐标,大范围长时间高精度扫描,既确保最真实留存文物信息,又快速制图、快速分析,有效支持了对现场遗存的分析判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供实验室考古的文保用房里搭建了一个20平方米的低氧工作间,采用“低氧气调链技术”对出土重要文物进行保护及修复,这是文物保护技术上的一次全新的尝试。

 

  2015年进入主墓发掘阶段以来,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被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发掘前,由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织编写各发掘对象的具体方案,并作出详细的预案。同时,针对发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各类出土文物特别是有机类文物《现场文物应急处理预案》。据统计,5年来,制订相关方案预案多达20个。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