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3处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日前,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接受郑州全媒体记者采访,回顾“十二五”期间我市文物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畅谈“十三五”工作谋划。

 

  遗产保护惠及民生

 

  5年来,市文物局围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目标,全力推进世界遗产申报和研究展示。2010年,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市世界遗产工作取得零突破。2013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作为该项目重要节点入列。

 

  以“遗址本体保护好,周边环境整治好,人民生活改善好,经济社会发展好”为目标,我市积极发挥大遗址保护对社会民生改善的积极推动作用,创造性地将古遗址保护展示与绿地公园相结合,实现了古遗址由“城市死角”向“城市绿肺”的华丽转身,重点实施了寿圣寺双塔等31项文物保护维修展示工程和11项名人墓封土立碑工作。

 

  以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文化协调发展为目标,集中做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记忆”传承工作;启动的中心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地理信息测绘工作,在全国各地市尚属首例。


  郑州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完成文物勘探项目220个,面积891万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近万处,出土文物1.36万件。2011年新郑望京楼夏商城址、2012年二七区老奶奶庙旧石器遗址、2015年高新区东赵遗址相继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不断取得的考古重大发现,有效提升了古都郑州的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再次证明了郑州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极大地提升了郑州的知名度。

 

  公共文化服务更有效

 

  目前,全市国有博物馆达11家,非国有博物馆16家。在做好免费开放、打造精品展览的同时,积极组织特色展览进社区、进学校,有效发挥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累计接待观众1000余万人次,巡展近600场。

 

  学术研究上,围绕华夏文明探源、王陵探索等方向,充分阐明了郑州在中华文明起源、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和时代引领作用。

 

  打造全球华人精神家园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以中原经济区、“一带一路”和国家大遗址保护战略为依托,围绕郑州地区文化遗产四大核心价值,建设6个特色文化遗产展示片区。力争把郑州片区建设成为世界重要的早期文明保存、展示、研究中心,国家重要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区,巩固郑州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中的核心区地位,提升郑州地区的国际影响力,把郑州建设成为“根源文化”“黄帝文化”为核心的全球华人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