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鲍楼村发现西汉官家造币遗址

  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安徽分册记载,1954年,考古人员在太和县鲍楼村附近发现了炉渣、铜簇、铜牌、绳纹陶片、鹿角等物品,推测这里应该是一处古遗址,而且与铸造钱币有关。

  从此,鲍楼村遗址进入考古人员的视线。村外高高的土堆,被考古界称为鲍孤堆。一条名为“草河”的小河,从孤堆附近穿过。太和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鲍建鹏就出生在这里。据介绍,当地村民建房挖地基时,经常会挖出一些秦砖汉瓦,带有特殊的“芬芳”,一闻便知。

  去年底,太和县对草河进行清淤疏浚。鲍建鹏开始留意工地上挖出的泥土,搜集、发掘文物标本。近日,他在工地上发现了许多带有绳纹的砖瓦片,并在一个土堆中发现了两块奇怪的陶片。

  这两块陶片正面布满半两纹饰圆形方孔钱币,背面遍布绳纹。经过分析,这应该是西汉早期用于铸造钱币的陶母范。

  所谓陶母范就是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具,一般称钱模,初步判定太和县郭庙镇鲍楼村为西汉铸币工厂遗址。

  文物专家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其中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统一了货币。刘邦建立西汉政权之后,继续采用秦制货币,只是“铜钱比秦朝小了一些,但更加规整”。鲍建鹏发现的钱范,铸造的就是这种货币。

  秦末汉初,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经济面临崩溃,刘邦恩施天下,曾允许民间铸造货币,发展地方经济,因此坊间存在私制货币的作坊。

  那么,太和县鲍楼村是官方的造币工厂,还是民间的小作坊呢?

  鲍建鹏回答,1954年考古队在鲍楼村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炉渣、铜簇和爵等物品,说明这里曾驻扎过军队,并配套有冶炼、钱窖等一系列机构,因此是一处官方铸币工厂。该铸币工厂的存在,可能是为了解决当地军事、经济方面的费用问题。

  村中的传说似乎也在印证着文物专家的说法。据老辈人回忆,多年前,鲍孤堆旁有一片洼地,洼地中停放着一艘木制大船,村中很多人都曾在这艘大船上玩耍过。后来,随着风雨侵蚀,船体逐渐腐朽,木板等被村民当做柴禾烧掉了。

  “这里的地形也符合古代造币厂的要求。”据鲍建鹏介绍,古代铸造钱币需要用水冷却,所以钱币铸造厂需要建在河边。同时,铸造好的钱币也需要船只运走。由此,也证明草河在西汉早期就已经出现,是一条古河道。

  太和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人金亚东表示,陶制钱范是中国古代五大钱范之一,种种迹象表明,鲍楼村是西汉早期铸币工厂的遗址。但是,该工厂因何而兴,因何而落,以及大小、建制等问题,因为遗址一直没有进行发掘,目前尚不得而知。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