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背后的百年谜团: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被证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岷江河道里发现的银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岷江河道里发现的赏功铜钱 雷建摄

 

  近日,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对外公布与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有关的“金册、金银赏功币”等一批国家一级重要文物。该批文物公布后,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此次公布的“金册、金银赏功币”等文物,是在2005年至2011年期间,从彭山区江口镇岷江河段中打捞出水的。2015年12月25日,由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多家单位的10余位权威考古专家、历史专家对该批文物进行实地实物鉴定,并联名出具《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考古研讨会专家意见书》,确认该批文物系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所用金银器物,证实了民间“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真实存在。

 

  童谣背后的百年谜团

 

  “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首刻于成都锦江边石碑上的童谣曾广为传唱。

 

  距离成都市50公里以外的彭山区江口镇,也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这里的民谣,“石牛”和“石鼓”换成了“石龙”和“石虎”。在江口镇的东山顶上,有石龙和石虎的雕刻件与歌谣相呼应。

 

  在彭山区文化馆副研究员倪兴国看来,这些民谣中隐藏着一个历史之谜。相传,张献忠退出成都时,携带千船将士和数量惊人的金银从府河沿岷江顺流而下,大败于江口,遂将金银沉于彭山县境内的岷江河中,并在沉银地作好暗记。

 

  20世纪90年代,当地农民在岷江河中捕鱼时,曾网出了一些银锭;2005年,彭山岷江大桥下方建设引水工程,施工队也曾挖出刻有文字的沉银7锭;2010年,有人再次在河中发现银锭,并引发万人下河淘宝。

 

  “张献忠将千船金银沉于江口的传说并不可信。”倪兴国分析,较为可信的说法是,张献忠携千船南下,船上大部分是士兵,只有少部分才是用于开销的金银。在遇到杨展火攻后,将携带的24船金银沉于江口。倪兴国认为,从江口河道里打捞出水的沉银,最多可以证明此地是张献忠沉银的地点之一,而绝非全部。清政府曾组织官兵在此地进行打捞,一共打捞出金银3万余两,后因水急作罢。民国政府也曾组织人员在此地进行打捞,所捞金银很少。

 

  打捞出水的金封册是国家一级文物

 

  围绕张献忠藏宝和沉银之谜,坊间传说不一,有埋锦江河底说,有随船沉入岷江说,也有埋青城山说等等。其中,彭山江口岷江河段张献忠“千船沉银”说,最受关注。

 

  彭山区文管所所长吴天文介绍:“通过近几年的搜集,目前彭山区文管所藏有张献忠沉银20锭,金封册残页和金银赏功币两枚。这些银锭由50两、40两、10两银锭和部分碎银、银耳环、戒指等金银饰品组成,累计有十几公斤。其中,金封册全部由黄金制成,重量达700多克,为国家一级文物。金封册长约20厘米、宽约10厘米,上书‘大西大顺二年’等29字,该页金封册应是封面,内容大致是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后,颁布政令法规。在当时,它比圣旨的规格还要高一些。”

 

  本次公布的沉银,大部分都刻有数量、银匠是谁、粮银等文字标识。吴天文介绍,2005年4月20日,彭山引水工程在江口镇岷江江心施工时,在距地表2.5米左右的地方挖出一圆木,从中散落7件银锭,银锭上刻有“大西眉州征完元年分半征粮银五十两一锭,银匠右闵季”字样。大西是张献忠的国号,这锭银子是在眉山征收的粮税,有50两,相当于现在的3斤多,“在银锭上刻银匠的名字,是为了在银锭短斤少两后,可追查到人”。

 

  吴天文说:“这些银子纯度在95%以上,除眉州,还刻有湘潭、京山、赣州等字样。据文献记载,张献忠的行军路线也是经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之后入川,银锭正好与之吻合。”从耳环和耳钉等银饰品的式样来看,这些极有可能是打家劫舍而来,因此可以推断,这些碎银和银饰品是张献忠入川打劫的证据。

 

  发掘对于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江口镇紧靠岷江东岸,是四川最古老的码头之一,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历朝历代都将其视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2007年开展的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针对在江口镇双江村河道内时常出现文物的情况,我们向眉山市政府申报将此地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获得批准。批准后的‘江口沉银遗址’保护范围被列为建设控制地带。”吴天文介绍,“江口沉银遗址”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战场遗址,对研究明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有重要意义。

 

  2015年12月25日,考古专家们通过与历史文献相比较,基本可以确定“江口沉银”的记载可信,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即为历史记载的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毛佩琦认为,“沉银”面目的揭开,有助于了解张献忠的行军路线、征饷方式与地方官府的关系,乃至从一个侧面反映明末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延伸阅读

 

  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吾,号敬轩,明末农民军领袖之一,与李自成齐名。1640年率部进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号大顺。1646年,清军南下,张献忠引兵拒战,在西充凤凰山中箭而死。主要割据于四川,曾建立大西政权。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