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号”发掘阶段成果 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
2016-01-13 11:00:09 作者:贾昌明 来源:中国文物报 已浏览次
1 月 9日, 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广东省文物局和阳江市人民政府主办,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承办的 “南海Ⅰ号” 保护发掘项目阶段性工作通气会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召开, 项目领队孙键、 刘成基和项目保护组组长李乃胜现场介绍 “南海Ⅰ号” 保护发掘项目的整体工作情况、 阶段性成果和现场文物保护工作情况。 由此, 备受公众瞩目的宋代沉船 “南海Ⅰ号” 全面保护发掘工作在历时两年多时间后, 其阶段性成果正式向外界公布。
“南海Ⅰ号” 发现于 1987年, 为目前我国发现的尺寸最大的宋代沉船实物。2007 年 12 月, 位于广东省阳江海域的“南海Ⅰ号” 整体打捞出水, 并运至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经过两次试掘后, “南海Ⅰ号” 全面保护发掘工作于2013 年 11 月 28 日正式启动, 经过两年多的发掘和保护, 确认 “南海Ⅰ号” 沉船属于长宽比较小、 安全系数高、 耐波性好、 装货量大的短肥性船型, 系我国古代三大船型的 “福船” 类型, 船体保存较好, 存有一定的立体结构, 这在以往的我国沉船考古中较为鲜见, 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造船史、 海外贸易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南海Ⅰ号”是一条满载货物的沉船,从我国的东南沿海港口装货后, 在前往南亚、 西亚地区进行贸易活动的途中沉没于海底。 截至 2016年 1月 5日, 总共出土文物 14000 余件套、 标本 2575件、 凝结物 55 吨, 其中瓷器 13000 余件套、 金器 151 件套、 银器 124 件套、 铜器170件、 铅锡器 53件、 铁器 11件、 竹器 13件, 木器 46件, 漆器 28件、 石器 25件, 以及铜钱约 17000 枚以及大量动植物标本、 船木等。 船内各舱之间的船载货物品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部分舱室以及甲板面装载了大量的铁条、铁锭、铁锅等金属加工半成品,并形成了体量巨大的凝结物。瓷器主要是当时南方著名窑口的产品,大部分源自江西、福建和浙江三省。其中以江西景德镇青白瓷,福建德化窑白瓷、青白瓷,磁灶窑酱釉、绿釉瓷,闽南青釉,以及浙江龙泉系青釉瓷为主。金银铜锡和漆木器等其他发现也非常重要,金页、银铤上多有店铺名称、重量、地名等戳记,反映了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异常活跃已延伸到了海外贸易的领域。根据出土铜钱、金页银铤铭文和瓷器特征判断, 该沉船年代应属于南宋中晚期 (13世纪中早期)。
在发掘过程中, 考古队采取先内后外的次序进行发掘, 即先清理船内文物, 再从内外两侧对船本体进行加固后, 再依次清理发掘船舷外侧。 在发掘过程中, 不断对船体进行喷淋、 保湿、 防霉、 防虫、 脱盐脱硫、 填充加固等保护工作, 以及对出土文物的清洗、 脱盐、 扫描、 测绘等工作。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