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首现钱塘江古柴塘遗迹 不会晚于明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钱塘江大潮中外闻名,历史上曾给两岸带来诸多水患。为此,当地千年以来就有修筑海塘的传统。杭州考古工作者今年首度发现了钱塘江古柴塘遗迹,为研究中国水利史提供了实物证据。

 

  首届“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公众分享会”27日在杭州西湖博物馆举行。杭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二室主任杨金东研究员介绍说,今年6月至9月,他们在杭州市萧山区塘湾村的北海塘遗址发现了保存基本完整的古代柴塘。揭露出的柴塘埋藏在离地表2-41米的深度,东西走向,长10米,南北宽13.3米,高约3米。

 

  据《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记载,柴塘是用柴、土一层层相间铺垫压实成的一种海岸防护工程。在汉代,黄河河工就用这种方法堵塞决口,而在海塘上采用这一技术的明确记载就是在北宋时的杭州。根据古柴塘中的一枚明代铜钱“万历通宝”,考古工作者推断,它的历史不会晚于明代,也不会早于宋代。

 

  杨金东介绍说,这段东西走向的柴塘分为北侧的塘身和南侧的护塘体,塘身宽6.3米迎水面呈斜坡状,底部用成捆的柴条平铺,其上向迎水面倾斜铺筑八层柴条,每层柴条间是10厘米厚的土层,而最高层柴条的上方是1米厚的夯筑黏土层。护塘体宽约7米,用沙黏土逐层夯筑而成。

 

  据史料记载,柴塘的优点是自身重量小,适宜各种地基,特别是地基软弱、承载力低而潮流又强劲的地段,同时,它具有柔性,抗冲能力强于普通的土塘,还能就地取材,费用较省,易于施工。但是它也有薪柴易腐烂、塘体不抗风的缺陷。由于其具备的上述优点,至今还被一些地方用于抢险。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