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在南宁又发现4座古窑址 再现明清市井生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依江而建的“工厂”,昼时白烟蔽日,夜时火光冲天,成摞的罐、碗、壶、杯运向不远处的码头……这个场景也许正发生在明清时期的南宁城。近日,广西考古专家对三岸窑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进展,出土了大量瓷器,为明清时期南宁人的“吃穿用度”情况提供了可靠佐证

 

  “挡火墙”设计别致

 

  三岸窑址,位于南宁市三岸村一队附近的邕江右岸,窑址依山坡而建。12月22日,记者冒雨来到窑址遗址。

 

  “经过调查与勘探,确认这里共有4座龙窑,目前已经发掘了两座”,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覃芳告诉记者,这两座龙窑的长度、宽度不一,一座窑室长30米,宽2——6米,另一座长18.7米,宽2.4——4.8米。龙窑呈中间大、两头窄的长椭圆形。

 

  什么叫龙窑?它是一种长条形的窑,依斜坡由低到高向上建造,在最低处的火塘中烧柴,热力可以向上传导到最高处的窑尾。考古人员发现,两座龙窑均为多次使用,年代可能在明代至清晚期。现存的主体窑室应该是明代建造的,设计成“分室式”,中间砌了挡火墙,窑室两侧设有投柴孔。

 

  这个挡火墙的设计,在明代相当少见。广西博物馆研究馆员郑超雄介绍说:“挡火墙可以隔离烟灰,让热力缓缓经过每一间窑室,保持足够的窑温,烧出来的瓷器更坚固更好看。”这个设计,能使龙窑的温度达到1200℃以上,这个高温使窑床底部和两侧的泥土也被烧融,形成玻璃化凝结的“窑汗”。

 

  市民生活的“闲情逸致”

 

  这两条设计别致的龙窑,烧出了怎样的瓷器?

 

  考古人员展示了琳琅满目的瓷器——罐、缸、碗、擂钵、碟、壶、杯、盆、烟斗、匣钵……这些瓷器造型朴实,多施青釉,瓷胎则有粗有细。

 

  其中几件瓷器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一是一个青釉的瓷秤砣,重约2公斤,上面有模糊不清的字迹,估计是委托窑主烧制秤砣的商号名字。二是一只褐色釉的酱油壶,细颈圆腹,壶嘴呈S形,记者了解到,这个款式到了民国时期还在沿用。三是一个黄褐色的佛头,拳头大小,嘴角含笑,神态安详,估计也是有人委托窑主烧制的。

 

  这些五花八门的器具,似乎在说明当时的南宁人生活平静殷实,还有不少闲情逸致。

 

  瓷器或曾远销越南

 

  拂去泥沙露出真容,这批出土瓷器多少有些瑕疵,有些施釉不均匀,有些烧变了形,有些叠烧时被粘在一起,但仍然难掩其美丽。考古人员解释说,这实际上是窑址的“废品堆”——合格的产品早已被运走销往各地,残次品则弃之一旁。

 

  “废品堆”已如此壮观,可以推测销售出去的产品数量之庞大。记者查阅史料,由于南宁一带缺少优质瓷土,目前出土的瓷器大多数没有景德镇或北流陶瓷那样半透明、质感细洁,再加上使用的是土产青料,釉色发黄、发灰甚至发黑,成品并不出众。但由于南宁瓷器产量大、价格相对低廉,作为民间用瓷,仍然广受欢迎。

 

  南宁的古窑绝大多数沿江而建,有其原因:取水、取土方便;装船运输也方便。明清时期,南宁就是左右江的商品集散地,与滇、黔、川等地互通船只,还凭借水路交通优势,“水陆并进交趾(今越南)”。可想而知,南宁出产的大量瓷器,也曾沿着水路南下,或曾远销越南。

 

  三岸窑址考古发掘,是为配合邕宁水利枢纽工程水淹区而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在不久的将来,这座窑址将隐藏于水下,淹没在时空长河之中。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