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最大保存最完整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开馆

陈列馆内景-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列馆内景

 

美军记者拍摄的4名朝鲜籍“慰安妇”,她们是在1944年9月被中国军队收容的。右首那位满面苦楚、挺着大肚子勉强站起来的女子,名叫朴永心。-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美军记者拍摄的4名朝鲜籍“慰安妇”,她们是在1944年9月被中国军队收容的。右首那位满面苦楚、挺着大肚子勉强站起来的女子,名叫朴永心。

 

2003年11月,82岁老人朴永心指认利济巷2号就是当年的“东云慰安所”。-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03年11月,82岁老人朴永心指认利济巷2号就是当年的“东云慰安所”。

 

南京“松下富贵楼”慰安所内遗留的内窥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京“松下富贵楼”慰安所内遗留的内窥器。

 

  70多年前,侵华日军的残暴侵略让中华大地伤痕累累,他们强征奴役了超过20万名女性作为侵华日军的随军“慰安妇”,年轻的她们惨遭日军的蹂躏与摧残;70多年后,一处见证“慰安妇”血泪史的遗址——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于昨天上午举行了开馆仪式。这是中国大陆首座经“慰安妇”亲自指认的以“慰安妇”为主题的纪念馆。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见证了“慰安妇”的痛苦和泪水,承载了民族的创伤记忆,它留给人们的是历史的启迪与对和平未来的思考。

 

  展陈


  “泪洒一面墙”,仿佛“慰安妇”悲伤的眼泪

 

  陈列馆通过主题雕塑、泪洒一面墙、泪湿一片地、泪滴一条路等独具匠心的设计,真实地展示了“慰安妇”的血泪历史。

 

  来到陈列馆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慰安妇”主题雕塑。雕塑由著名雕塑家吴显林创作,以二战时随军记者拍摄的一张怀孕的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照片为创作原型。雕塑由3位“慰安妇”组成,其中身怀六甲的“慰安妇”为主要人物,她全身瘫软,一手护住腹中胎儿,一手搭在另一妇女背上,显得无力、无助与无望。左边的“慰安妇”双膝跪地,手抓土地,头发盖住了整个脸面,面对这种非人的生活又羞又愤,痛不欲生。右边的“慰安妇”一手遮住脸面哭泣,一手紧紧抓住旁边的人以求得心灵救助。整组雕塑表现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肆意践踏和给妇女带来的苦难与伤痛。

 

  在挂有“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牌子的外墙上,悬挂着十几颗由铂晶制成的巨大“泪滴”,名为“泪洒一面墙”,寓意着当年“慰安妇”们悲伤的眼泪,挥洒在慰安所内每个角落。斑驳陈旧的墙面上,仿佛可见硕大的泪滴,折射出她们的无助与绝望。右侧是一面巨大的黑白照片墙,横向10张照片,纵向7张,震撼人心。黑白照片上是“慰安妇”一张张饱经岁月风霜的面孔,有的人在仰天呐喊,有的人在低头抹泪。照片墙下方,是一块湿漉漉的土地,名为“泪湿一片地”。时间的年轮虽然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慰安妇”老泪纵横的泪水依然流淌着浸湿了地面,这是对日军实施“慰安妇”制度罪行无言的控诉。

 

  漫步在陈列馆,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脚下的导向指示牌都是由一颗颗泪滴构成,名为“泪滴一条路”。象征着“慰安妇”痛苦的泪水,曾经吧嗒吧嗒地滴落在慰安所内每一条路上,至今依稀可见,印证了她们对无法挣脱“牢笼”束缚的无助与悲伤。

 

  指证


  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曾来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现场指认

 

  “这个房间就是我被拉进来的地方!”

 

  在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进入B幢建筑,其中二楼有一间房间是根据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的口述回忆进行场景复原的。记者在现场看到,房间不大,进门的右侧地面是一张木板床。紧靠窗台的位置,摆放着木制梳妆台和板凳。

 

  B幢建筑物原门牌号为利济巷2号,日军侵占南京后,这里被日军改造成“东云慰安所”,以朝鲜籍“慰安妇”为主。1939年起,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曾在二楼19号房间被奴役3年,直到1942年初她被日军带出南京,送往云南西部腾冲日军部队中。2003年11月,朴永心老人曾来现场指认。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向记者介绍了朴永心的指认经过。

 

  2000年12月,“侵犯女性权利国际战犯法庭”模拟审判大会在东京召开。日本女学者西野瑠美子和媒体人朱弘调查了解到朴永心的身世,确认她就是寻找多年的那位“怀孕的慰安妇”,邀请她参会。朴永心老人讲述了自己的惨痛经历,她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到南京寻访当年她被关押、受凌辱的地方,找寻控诉日本“慰安妇”制度的罪证。

 

  2003年1月初,媒体人朱弘来到南京师范大学,找到经盛鸿,共同为朴永心寻证记忆中的那家慰安所。最初他们依照经盛鸿多年的研究所得,把寻访的重点放在南京下关地区,但他们寻访数日,找到的几家慰安所旧址都与朴永心的回忆不相符合。

 

  就在事情陷入僵局之际,经盛鸿突然想到,南京原有一条市内小铁路穿城而过,与当时的京芜铁路连接,这条小铁路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拆除。经过讨论,他们确定把太平南路、科巷、长白街一带作为重点调查地区,先后寻访了位于文昌巷的菊水楼慰安所旧址、位于常府街的松下富贵楼慰安所旧址等,最终确认是利济巷2号慰安所。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联系和各方的努力,2003年11月19日,朴永心老人在西野瑠美子等中日学者的陪同下重回南京。11月20日,当她来到利济巷2号那栋两层旧式楼房前时,很快就认出了这个当年遭受日军侮辱和摧残的伤心之地。“就是这里了!”朴永心禁不住失声痛哭。由于担心这位已80多岁高龄的老人发生意外,陪同人员赶紧搀扶着极度悲伤和愤怒的朴永心离开了这个地方。

 

  次日,在陪同人员的周密安排下,朴永心老人再次来到利济巷2号那栋两层旧式楼房。老人肯定地指着天花板上的阁楼入口,脸上挂着眼泪说:“我刚进来的时候,只要不听话,他们就把我带到这里,拼命地打我,或者就把我关在里面。”在二楼第19号房间,她回忆说,自己当年的日本名字叫“歌丸”。“这个房间就是我被拉进来的地方,我太痛苦了!我又回到了原来的那个地方。”

 

  经盛鸿说,朴永心勇敢地站出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那段不能忘却的血泪历史作证,这段历史是任何人所抹杀不了的,它将永远是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最有力的控诉。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也由此成为唯一被在世“慰安妇”指认的日军慰安所旧址。

 

  物证


  国家一级文物背后的故事


  “父亲在慰安所旧址窗台上捡到内窥器”

 

  在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1600多件文物展品中,两件国家一级文物堪称“镇馆之宝”。一件是已故“慰安妇”雷桂英老人生前捐赠的消毒剂高锰酸钾,另一件为松下富贵楼慰安所为“慰安妇”检查身体时使用的内窥器。这两件珍贵文物是如何征集到的?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长9.7厘米、直径4厘米的铜质内窥器,呈鸭嘴形,静静地放置在陈列柜内。这是侵华日军用来对“慰安妇”进行妇科检查的必备工具,于今年5月从居住在南京福安里1—7号市民李萍处征集,这里当时为侵华日军侵占南京后所建立的松下富贵楼慰安所遗址。松下富贵楼慰安所遗址位于秦淮区常府街细柳巷福安里1—7号,为李澍生一家在1931年建成的6幢住房。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本宪兵队将这些房屋用铁栅栏围起,修理改建成慰安所,交由日本娼业主松下管理与经营,大门前竖有“松下富贵楼”水泥牌。“当时慰安所内穿和服的女子很多,但是外面有栅栏,不让人靠近。”市民李邦贤说。

 

  “1945年日本战败后,我的爷爷一家返回福安里居住。我的父亲李邦华进去玩耍时,在慰安所旧址小卫生室窗台上无意中捡到这个遗留下来的内窥器。”市民李萍告诉记者,后来这个内窥器一直丢在他们家放杂物的小柜子中,直到十几年前整理东西才翻出来。“现在陈列在馆内,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日本鬼子在中国犯下的暴行,警示后人。”

 

  记者在陈列馆看到,另一件文物高锰酸钾装在一个玻璃瓶内,为小块状,颜色接近草绿色。这是侵华日军在南京汤山建立慰安所时给“慰安妇”用的消毒剂高锰酸钾,是证明日军在南京推行慰安妇制度的直接物证。“这是2007年1月雷桂英老人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当年4月她就去世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王伟民说,雷桂英是南京地区到目前为止为数不多站出来指证日军性犯罪的“慰安妇”,这是她当年逃出日军在南京建立的慰安所时携带出来的物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讲述


  “我动员母亲勇敢讲出历史真相”


  已故“慰安妇”雷桂英养子唐家国:

 

  “母亲生前常常说:‘我活着就是人证,死了还有物证(高锰酸钾)。”昨天上午,已故“慰安妇”雷桂英养子唐家国告诉记者,如今物证就在陈列馆内,终于可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了。

 

  由于“慰安妇”经历,雷桂英无法生育,她生前一直与养子唐家国生活在一起。2006年4月,雷桂英在养子唐家国的鼓励下说出真相,是南京地区为数不多勇敢站出来控诉罪恶的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受害者。

 

  唐家国说,他是9个月大的时候被雷桂英收养的。雷桂英是江宁人。因家贫,13岁时流浪至南京汤山镇,入汤山高台坡山本慰安所为女佣,约一年后被逼成为日军“慰安妇”。期间,她多次反抗日军强暴,右腿被打伤致残,手、头、腿上留有伤疤。约半年后,她从日军慰安所逃出,但已丧失生育能力。这段屈辱的历史在雷桂英老人心底深埋了几十年,直到2006年,她才勇敢地站出来向外界披露这段经历。唐家国说:“当时我动员母亲把这件事情讲出来,我说你是受害者,你不站出来,后人都不知道这件事情。她问我:我不丢丑吗?我说:不丢丑。如果家人不支持她,她也不可能站出来。”

 

  2007年4月25日,79岁的雷桂英老人带着未了的心愿走完了她艰苦的一生。就在22日住院当天,老人还坚持自己口述,由唐家国代写了一封信,寄给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信中写道:“我勇敢地站出来,绝不是为了多少金钱,而是为了被日本帝国主义杀害的遇难同胞讨个公道。希望苏智良先生把我所讲的这么多心里话转到网上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历史的真相。”


  背景


  从“拆”字上墙到修缮开放


  利济巷陈列馆之前世今生

 

  从“拆”字上墙到变成文保单位,再到“修旧如旧”、对外开放,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是由8幢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组成,原由国民党中将杨普庆于1935年至1937年间陆续建造,为两层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物,名为“普庆新村”。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之后,将利济巷2号改造为“东云慰安所”,将18号改造为“故乡楼慰安所”。2004年6月,这里的住户搬迁完毕,“拆”字上墙。2008年春节,烟花爆竹引发大火,建筑破损严重。后来,这里垃圾成堆,成了垃圾中转站。2014年11月,市政府启动对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修缮保护和陈列布展工作。2015年5月1日,利济巷慰安所旧址修缮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15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

 

  如今的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看上去清爽、整洁,又不乏历史沧桑感。记者在现场留意到一个细节:B幢建筑的外墙裸露着约一平方米的墙体,由内向外展示了对旧址墙体的保护。“最内侧为旧址原有青砖墙体,采用石灰砂浆砌筑。在原有的青砖墙体外侧,分别是钢丝网片加固层和钢板带加固层。”现场施工人员介绍,外饰面层按照传统工艺、材料和做法,恢复了原先的淡黄色小拉毛粉饰面层。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朱成山说,在建设过程中,先后有十多家单位参与旧址修缮、陈列布展建设工作。根据查阅到的原始建筑档案,各建设单位坚持“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原则,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利济巷慰安所当时的建筑,为“慰安妇”历史保存了一处珍贵的历史遗存物。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