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两座明清老建筑遭误拆 管理公司将被惩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1月16日,前门大江胡同32号,工人在原址复建。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1月16日,前门冰窖斜街15号,广东平镇会馆的原址只剩一间房了。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近日,有文保人士称,前门东路东侧一片正在拆迁腾退的胡同区内,有部分明清之际的两处文物普查登记院落建筑被拆。对此,东城区文委已责令涉事企业查明情况,将予以惩处;责令管理公司加强监管力度。

 

  前门东街以东,目前尚存一片建筑基本维持原貌的平房院落,纵横布局,构造出一片保留着旧时北京城独特的胡同肌理的历史风貌区,其内存在市级文保院落1座、文物普查登记项目45处。

 

  这里保留着老北京的经典风貌人情,也随着时代发展逐步破败失修,自2003年,相关部门就已着手进行整治。

 

  近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曾一智称,前门东侧有数处挂牌保护院落遭到破坏,其中最严重的是大江胡同32号和冰窖斜街15号,前者曾是一家商铺,后转为公私合营院;后者则是广东平镇会馆,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因平远、镇平二县举子赴京赶考路途遥远,这两个偏远山区小县人才难出,二县在京乡人捐资筑建会馆,取名镇平会馆,后改称平镇会馆。

 

  “大江胡同32号几乎被夷平了”,曾一智很着急,同时广东平镇会馆原本两进的四合院式布局院落也已所剩无几,仅剩一间北房,“文物的尊严在哪里?”

 

  想到这两处院落均为东城区文物保护普查登记项目,她就此事向东城区文委文物科进行举报,被告知已经知道此事,正进行调查。

 

  曾一智质疑,两个院落均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不可移动文物,却一个未挂牌,一个挂牌后依然被拆,违背《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法律要求相关部门对不可移动文物作出标示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即使是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也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擅自拆除不可移动文物,《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六条罚则明确”,曾一智表示,目前正在等待文委的查处结果,“即使是迁建文物,是否有相关审批手续?施工单位是否具有文物保护工程的施工资质?是否到相关部门备案?”她希望这些问题能得到有关部门解答。

 

  - 回应


  管理公司监管不力 将惩处

 

  昨日,东城区文委以及负责管理前门东侧拆除腾退工作的大前门公司,就两文保院落被拆一事进行了说明。

 

  东城区文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早在10月22日时,文委执法队就已在巡查时发现了文物建筑被拆之事,并及时赶到现场调查取证,“责令停止侵犯文物的行为”,他说,目前已责令涉事企业查明情况,将予以惩处;责令管理公司加强监管力度。

 

  大江胡同32号


  因险情遭误拆

 

  “大江胡同32号占地面积约130平方米,原本是民宅,里面有8家住户”,大前门公司相关负责人说,2006年,该院中的住户全部迁走之后,一直对其进行封堵管理,但由于该院年久失修,时常发生砖瓦掉落的情况,“部分墙体也裂了个大缝”。

 

  她介绍,其间曾发现有文物构件丢失的情况,并因此在2011年时把院门口“乾义成”的牌子和砖雕收回保管,以保证文物安全。

 

  同时,派遣巡查队巡视整个区域内的文物院落情况,“专门委托了一家公司”,但由于该院院内建筑逐步出现险情,加上该院落2013年确认为普查登记项目后尚未挂牌,“拆除队以为是民居,就给拆掉了”,该负责人说,目前已经根据院落地基和原貌,分别聘请了具有文物设计和文物施工资质的公司,按原貌恢复,并将原保存的“乾义成”牌匾和砖雕、门墩等安装回原处,建筑也尽量用拆下来能够使用的老砖瓦木料。

 

  广东平镇会馆


  被误“清除”

 

  至于冰窖斜街15号的广东平镇会馆,此前已有60%的面积在市政道路建设中被拆除,大前门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为体现文物原状,在2006年时,就已向市文物局上报了迁建方案,但剩余建筑部分腾退工作至今未完成,迁建工作尚未启动,尚存一间北房、门道和东边的红砖房。

 

  虽为挂牌保护院落,但平镇会馆已非原貌,周边较为破败,加之院落已经在2005年市政修路时部分拆除,今年出现了部分私搭乱建建筑和安全隐患,“我们随后聘请了一个公司来进行清理”,清理过程中,该院的过道被清除。

 

  “确实是我们监管不力”,该负责人表示,此前曾向巡查、拆除单位分别下发了文保单位名单,但由于该区域文保院落较多,可能巡查不及时,再加上拆除队素质较低,导致了误拆文物的情况出现,今后将加强管理,按照文物部门要求已对大江胡同32号开始恢复建设工作,年底前完工;广东平镇会馆迁建工作也将在完成搬迁腾退工作、具备迁建条件后,尽快开工建设,今后也会加强看管。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