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保护难与城市化有关

  10月9日起,《河南商报》连续刊发“把根留住”系列报道,讲述了郑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一些优秀建筑,也在保护声中慢慢被拆了。

  报道刊发后,引发众多读者强烈关注,纷纷留言发表看法,更有一些学者,从专业角度阐释了古建筑保护难的原因以及出路。

  古建筑保护难

  与城市化加速有关

  对于《河南商报》的报道,网友“王镜”称:郑州号称中国第八大古都,却缺古都景观,在经贸发展中高歌猛进的郑州,可否慢下脚步,关注下城市文化精神传承?

  网友“在路上”称:再拆下去,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荡然无存,让人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老建筑没有了,还怎么记得住乡愁?

  除了网友的观点,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社会学学者付逸飞,也从专业角度分析阐述了老建筑保护难的问题。

  付逸飞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加速,在此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仍然紧张,城市古建筑保护自然成为问题了。

  古建筑保护难

  与建筑本身有关

  古建筑保护难,根本原因是什么?

  付逸飞说,提到城市古建筑保护困难,公众会想到文物保护部门弱势,政府措施不力,开发商一心向钱等,这是真实的,但不是全部原因。

  首先,老房子的建筑材料导致保护难。我们的老房子大多是砖木结构,甚至是土木结构,采用石材结构的较少,自然的损耗很严重。

  其次,老房子维修成本高,房屋所有人不堪重负。要想“修旧如旧”,其成本可想而知。在此情况下人们是选择保护修缮老房子还是推倒重来,不难判断。

  最后,老房子本身结构功能不够合理,人们不愿常住于此。

  保护古建筑

  在今天有啥意义

  古建筑已经这样的不合时宜,今天的城市已经寸土寸金,为什么还要对城市古建筑进行保护?

  付逸飞说,一个城市的古建筑见证着一个城市的历史,还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古典之美,同样,古建筑有时还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

  因此,不管到底面临多大的困难,古建筑都是有保护价值的。但是,从认识上来说,我们要摒弃对古建筑保护上的“偏执”意识。

  我们可以做的是尽量延长它的寿命。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人亦如此,何况建筑?

  延续古建筑生命力

  可以保护和利用结合

  谈到古建筑保护难,大多数人会认为,是政府保护不力。

  对此,付逸飞认为,从责任上来说,城市古建筑保护的第一责任人是政府,但完全依靠政府也不现实。

  学者葛剑雄曾直言:“我反问他们:为什么你们不住到这里来呢?很简单,因为不方便。只是一味地谈保护,必然会产生冲突。”

  城市古建筑的保护还可以和开发利用相结合,适合使用的,可以出售、出租,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改变用途,但房主或承租人要按规定承担保护责任。付逸飞认为,唯有如此,古建筑的保护才有生命力并且可持续。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