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老兵办“家庭革命文物展览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沈阳市城乡接合部,高坎镇旧站村,一处简易普通的民宅小院里,84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孙德山,每天起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擦拭“家庭革命文物展览馆”的那些展品。

 

  奖章、塑像、照片、图表、资料……这上千件展品都是老人省吃俭用,花钱从各地淘弄来的,有的是辗转多地收集的。

 

  攒点钱就添置新展品

 

  “为了办这个展览,我真是省吃俭用啊。可就是砸锅卖铁,吃糠咽菜也要办下去,这个家庭展览有意义啊……”9月7日,精神矍铄的孙德山老人激动地对记者说。

 

  孙老办的“抗美援朝及革命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展览”,村民们都很喜欢,村里人几乎都来看过。

 

  这些年老人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走到哪,看到有适合的展品就买回来,像毛主席铜塑像,一尊要700多元,但老人还是花钱收集下来,小心翼翼地带回家……

 

  这些年“淘宝”弄来的展品足足花费了老人几万元的积蓄。

 

  孙老每月的收入不过1000元多一点,生活俭朴,土豆大白菜是常年的固定食谱。

 

  孙老和老伴粗茶淡饭,每天就一个菜,生活简单极了,但却把积攒下来的钱用来添置、更新展品,像资料、照片等,一次复印资料就花费了好几百元钱,孙老不心疼:“这钱花得值啊! ”

 

  掐指算来,从5年前开展览到现在,究竟有多少人来家里参观,老人说不清楚,也没做过统计,但保守地说,也有数千人。

 

  抗战展品老电影是乡亲们最爱

 

  9月3日上午,孙老和乡亲们在自家的院里,看了大阅兵电视直播,孙老兴奋地说:“太振奋人心了,抗战胜利来之不易,要让下一代了解那段抗战历史……”

 

  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延安生活……这些展品悬挂在墙上,有的摆放在柜子里,照片、资料、塑像……琳琅满目,这些展品和抗战老电影像《地雷战》、《地道战》等最受乡亲们喜爱了。

 

  孙老是义务解说员,每天向来这里的人逐一讲解,不厌其烦。

 

  1950年10月,家里的独生子孙德山毅然告别父母,随部队第一批入朝参战。

 

  “当过通讯员、警卫员、运输队司机……枪林弹雨,每天都在生死线上,那时我们没有制空权,公路是土路,很狭窄,运输车队在敌人飞机鼻子底下穿来穿去,许多战友牺牲在炮火下……”

 

  “战争是残酷的,我那个连的战友,后来没回来几个……”一提起这些,老人就止不住地流泪。

 

  “要让我们的下一代知道这些往事,不忘过去,不忘历史,珍惜和平,好好学习……”

 

  当初,也有人说风凉话:“都这把年纪了,整这些干吗啊? ”

 

  “办这展览有教育意义。 ”孙老说。

 

  “只要我不死,就要一直办下去! ”

 

  67岁的村民曹桂英说:“孙老生活过得很苦,可在办展览上认真着呢,还把小院里的场地让出来,平时给乡亲们放老电影,村民在这儿可以练歌练跳舞。 ”

 

  66岁的韩大娘每天领着村里的妇女在这儿练舞蹈,“不单单看展览,在这儿还能学到许多东西,这不,我们把锦旗都送来了……”

 

  大学生把这作为教育基地联系点

 

  刘姝是一名志愿者,沈阳农业大学的学生,两次来孙老这里看展览了,他说:“孙爷爷太不容易了,自己过得这样难,还为下一代着想,真希望我们能够为他做点什么。 ”

 

  了解到老人生活清苦,沈农生物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于长海特意领着大学生志愿者为孙老送来了米和油……

 

  于长海告诉记者,学院把这儿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联系点,进行巡访,大学生志愿者要为老人的展品重新包装,该复制的复制,资料、照片该更新的更新。

 

  “同时,利用微信、微博平台,把孙老和展览的情况向大学生展示。 ”沈阳农业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张宜军感慨地说:“传统真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好好地传承下去啊,这是我们的责任! ”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