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与传承重在后继有人

  目前南湖区已有区级非遗目录25个,市级非遗项目13个。其中“掼牛”、“三塔踏白船”、“南湖船拳”被列为省级目录,“掼牛”还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这些年来,南湖区通过“多重滋养”让非遗项目重焕光彩(详见8月20日《嘉兴日报·南湖新闻》)。

  尽管非遗蕴含着金钱无法衡量的文化价值,但毕竟是历史文化,难免跟现代人的社会生活节奏和方式相冲突。特别是很多非遗项目都存在着口传心授的特点,加上年轻人普遍对非遗缺乏热情,使得许多珍贵的非遗项目面临着生存危机,一些传统技艺濒临着人亡艺绝的危险。非遗保护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载体加以推动,而培养接班人的工作则是重中之重。

  “非遗进校园”被实践证明是培养非遗接班人的有效举措。“非遗进校园”活动就是由文化与教育部门联手,将具有地域特点的非遗项目纳入当地学校教育,并通过命名传承基地、开发校本课程、经费补助等形式,鼓励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把青少年培养成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保护人。这方面,东栅中心小学的“南湖船拳”、吉水小学的“黑陶烧制技艺”、凤桥镇中心小学的“竹刻”都是“非遗进校园”的成功实践。

  举办培训班是培养非遗接班人的最直接方式。非遗保护首先需要解决代表性继承人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沉下心来将技艺发扬光大,而不是整日为生活发愁;其次是举办培训活动,请非遗项目代表人收徒讲学,将技艺传授给那些喜爱非遗项目的人,将他们培养成接班人,让他们成为宣传员。这方面需要政府的资金扶持。

  只有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学习并爱上非遗文化,不断夯实文化根基,才能保证“非遗”文化的长盛不衰,后继有人。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