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古典全球化时代
据传为郑和版世界地图。清乾隆年间绘制
南海与大秦——珍宝传说
从某种意义上讲,华夏文明所处的地理环境,使得任何向外探索全新地理疆域的努力都艰辛无比,尤其是一望无际、波涛汹涌、充满未知与不确定性的大海。战国时代阴阳学家邹衍提出了“大九州”这一想象中的世界地理/族群/分布格局:“天下有九州,中国名曰赤县神州,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海洋,被视为某种不可逾越的疆界,其危险性似乎远超过中国文明疆界西端的崇山峻岭和北部的草原与荒漠。然而在中华文明早期源头中,我们依旧能够发现蔚蓝色的海洋元素,距今大约7000年的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出土了精致的雕花木桨,而在湖北宜都县红花套遗址中,也出土过独木舟形陶器,证明新石器时代,生活在亚洲大陆东端的早期居民,已经有能力在沿海临近岛屿之间进行短距离的航行。山东龙山文化的器物与民俗,即有可能经过海路,穿越渤海与黄海,抵达辽东半岛。而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过上千枚作为货币的海贝,则证明了海洋贸易对于中华文明早期的影响。
早熟的华夏文明,对于周边地区的影响与辐射力并没有因海洋的存在而受到阻隔。早在成书于西汉的《尚书大传》,以及王充《论衡》中记载,周代即有越南北部与来自日本岛屿的使节来到首都镐京,献上珍贵的长羽珍禽“雉”与珍贵的香草“鬯”,作为西周时期中原文明已经与东瀛以及亚洲东南半岛地区拥有海上交往的佐证,当时的航路大约从朝鲜半岛南端越海,经过对马海峡、冲岛以及大岛,最终抵达筑前,在《日本书记》中,称之为“北海道中”。近年来,日本考古学界曾在备后三原町、本州岛西岸的山阴、北陆地区,陆续发现来自中原的铜剑、明刀钱、铜铎等文物,也证明了这条贸易航线昔日的兴盛。
春秋时代,随着中原各诸侯国国力的扩张,临海诸侯国如齐、吴、越、楚等,纷纷出于政治、军事与经济目的积极开展沿海与近海航行。春秋时代吴越两国水军中最大战船“大翼”长十丈,阔一丈二尺五寸,可载士兵、桨挠手等共93人。《尚书·禹贡》中即记载了当时最早的沿海航路,从北方的黄河入海口向南,绕过山东半岛东端,沿黄海东海南下,到达淮河与长江入海口,早期兴盛的海港包括渤海西北的碣石(河北昌黎)、山东的转附(芝罘)、长江口的吴(苏州)、钱塘江口的句章(宁波),以及番禺(广州)。在商代甲骨文中,已经把风详细分为小、大、掫、狂四级。战国时代《吕氏春秋·有始》中,已经将把八个方向的风详细命名为“炎”“熏”“涛”等,并进一步创立出推算月令与海洋季风风向变化的“十二辰风表”(《周礼》)。
几乎早在路上丝绸之路刚刚形成的时刻,中原文明就发现,较之陆上交通线路时常因政治动荡而发生的梗阻,海洋是一片更为自由与便捷的通道。汉武帝继位初期,即派遣使者出海,寻求政治外交上的联络与全新的贸易通道。这条最早的南海贸易通路始于日南(越南广治)、雷州半岛的徐闻,以及广西合浦。在航行5个月后,到达都元国(马来半岛东南部),再航行4个月,到达邑卢没(缅甸南部锡唐河入海口附近的勃固),然后抵达谌离国(缅甸伊洛瓦底江口),再船行两月有余,抵达黄支国(印度半岛东岸马德拉斯西南的康契普腊姆)。使团携带了大量的黄金与丝织品,交换这些国家的珍珠宝石(明珠、碧琉璃、奇石)。
丝绸,是中国文明向外最早输出的产品,与迟迟未能获得丝绸生产技术的西方与中亚相比,近邻的朝鲜半岛与日本无疑幸运得多。来自中原腹地的蚕种沿海路东传,越过朝鲜半岛,最终抵达日本。其确凿时间当在仲哀天皇八年(199)。不到半个世纪后的238年,倭国女王卑弥呼遣使经朝鲜半岛至魏都洛阳,魏明帝封其为“亲魏倭王”并赐大量丝织品,绛地交龙锦5匹、绛地绉粟罽10张、绀地句文锦3匹、蒨绛50匹、绀青50匹,这是中国丝绸制品作为外交往来赠品的最早记载。日本《古事记》、《应神天皇卷》记载,在应神天皇在位期间(270——299),朝鲜百济国曾向日本贡上两名纺织工匠,擅长韩缎的卓素和擅长吴服(中国吴越之地丝绸服装)的西素。
东汉时期,从东南亚一带前往中原遣使通好的国家就已经包括日南(越南,131年)、天竺(印度,159年、161年)、掸国(今缅甸,97年、120年),其中掸国国王雍由调不仅进贡珍宝,还奉上魔术师(乐及幻人),能够“变化吐火,自支解,善跳丸”,根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的记载,这些魔术师自称来自与掸国西南直通的“海西”,即西方遥远的强国大秦,中国的目光,首次与遥远的欧洲有了对接。
中国史籍中的大秦,传统上被认为是罗马帝国。今日被丝路研究者广泛列举的一条史料,即是《后汉书·大秦传》中记载,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越南)入朝参觐,献上象牙、犀角、玳瑁等宝物。尽管学界对此使团是否为罗马帝国朝廷所派使团,抑或私人商团,一直纠缠不清,但两国此时已有间接贸易往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大秦“与安息、天竺交市海中,利有十倍。……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繒綵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直言罗马意欲绕过安息、天竺等海上贸易中介,与中国进行直接贸易往来以获丰厚利润。作为佐证,古罗马著名政治家、自然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也记载:“中国和来自埃及、希腊的商人在阿里卡曼陀(印度东南海岸)沟通两国贸易,交换的商品包括蓝宝石、明珠、香料和各种珍贵的丝织品。”罗马商船通往中国的航路大致为穿越尼罗河、红海,向东南方跨越印度洋,进入太平洋(601099,股吧)西南部、东南半岛,最终抵达广州。
责任编辑:小萌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