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老人收藏5000余件抗战文物见证历史
地雷 李思默 摄
来自陕西乾县的民间收藏家崔智涛,操着一口淳朴的方言,20多年来走遍大江南北,收藏了5000余件抗战文物。15日,在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展厅内,崔智涛指着一件件抗战文物告诉记者,“很多东西都非常有价值,见证着当年的抗战岁月,希望这些文物最终可以回到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
从陕甘宁的粮票、货币到八路军的臂章、袖标,从马鞍、背包到刺刀和钢盔,从上世纪30年代的抗战报纸到1942年的入党志愿书,多年来,崔智涛用心守护着每一件抗战文物。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中日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中国战场也是太平洋战争的主战场之一。战争结束后,大量抗战时期的作战物品、生活用品散落于民间,这些记录抗战历史的遗物或被收藏,或被倒卖甚至遗失,其中部分珍贵的抗战文物被海外的收藏家所购买。
上世纪90年代初,崔智涛在文物市场接触到不少抗战时期的物件,大字不识的崔智涛认定抗战文物应该被保存下来传给后人,于是便开始了他的收藏岁月。
河北、山西、陕西、重庆、宁夏、北京等等,中国大部分省份都留下了崔智涛的足迹。从重庆淘回的抗战家属证明书,从太原得到的抗战报刊《太岳日报》,从乾县老家寻到的九八式日军军大衣,每一件都被崔智涛视为珍宝。
凭着自己的感觉和勤学好问,家里的抗战文物与日增多。在一次次寻找和收藏的过程中,崔智涛逐渐认识到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力量及抗战的伟大。他认为,没有抗战,就没有今天的日子。
“以前根本不知道王稼祥是谁,后来收藏了关于他的书籍,才知道他对抗战的贡献这么大,”谈起这位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老革命家,崔智涛总是会对之前的自己有些惭愧。
“陕甘宁当时出版的油印报,木版画,水准非常高,上面画的毛泽东像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差。”崔智涛表示,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抓住了人才,才得以在当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制作出如此精致的油印报。
“小米加步枪”是对陕甘宁边区部队武器装备落后的形象表述。展柜上,几把陈旧的步枪、十几枚地雷和三把铺满铜锈的大刀引人注目,其中一把大刀刀刃上的一个个缺口足以使人联想起当年沙场上的浴血奋战。
崔智涛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农闲时做点小生意,家境平常。“靠平时做买卖赚的钱来收集抗战文物,就像在沙里淘金,尽自己所能买下来”。
唯一让崔智涛挂念在心的是瘫痪在床的妻子,自40多岁瘫痪后,妻子便无法离开崔智涛独自生活。这让崔智涛的收藏路格外匆忙,因为要照顾妻子,他最多只能在外地停留一天,仅2010年一年崔智涛就留下了100多张火车票。
据中国社科院公布的最新数据,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
崔智涛表示,每一位参加抗日战争的人都是民族的英雄,收藏抗战文物,希望通过具体的物件让更多的人记住他们。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