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上丝路遗产现状堪忧
西沙日前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考古活动。图为考古专家在水下测绘。考古工作组/供图
水下发掘与陆上保护需同时发力
摸清南海水下沉船遗址的家底,能更深入地认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了解古人海外贸易的经验做法,为当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提供借鉴经验,同时也有利于打消新丝路建设中一些国家的顾虑
乘坐快艇驰骋于墨蓝色的西沙海面,很难想象,这片海水之下,暗藏着上百个古代沉船及其载运的船货,它们穿越千百年,抵抗着海水的腐蚀与冲刷,留存至今。
今年四五月间,国家文物局牵头组织了西沙海域第二次大规模考古活动,不仅发掘出水37件珍贵的石构件文物,还摸清了金银岛一号沉船遗址、甘泉岛遗址陆地文物情况。加上已知的海南本岛的丝路文化遗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已由点及线,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
然而,由于水下考古的特殊性,摸清南海水下文物的家底尚且不易,陆地文物也因多年保护乏力,面临消失危险。专家认为,如何妥善保护海丝文物已成为当下棘手命题,应采取更多切实行动,制定保护规划、加强挖掘利用。
西沙海域大规模考古活动有收获
2008年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成功出水古船板及近万件文物,为人们描绘了南海丝路“千年繁盛”的一个侧面。此次西沙海域第二次大规模考古活动,旨在更深入探明海下“国宝”。为此,国家文物局出动了中国首艘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1号”,还网罗了来自福建、浙江、广西、海南等多个省份的专业水下考古专家。
5月中旬,记者在西沙珊瑚岛考古现场看到,来自广西桂林的专家韦军和来自海南琼海的专家何书平正穿着潜水衣在海里“寻宝”,他们背着沉重的氧气瓶,不断下潜上浮、下潜上浮……
为了保证大型石构件文物毫发无损地顺利出水,考古人员亲自动手,用木板、钉子在约两米水深的礁盘上搭建了一个带天井的工作平台,通过工具将大型石构件吊装出水。他们既是考古专家,又充当木工、搬运工,在西沙强烈的阳光与摇晃的船只上工作生活一个多月,个个被晒出了“西沙黑”,身手也敏捷得胜似渔民。
调查发现,西沙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现存大小石构件274件,散落在珊瑚岛北部约两公里外的海沟内,出水的石构件包括石像7尊、石板8件、石条6件、石柱础1件、石柱8件、擂钵3件、石杵3件,另外还发掘出水了瓷器碎片13件。
由于没有发现船体,考古专家只能依据出水文物分析研判遗址年代。其中,7尊石像风格鲜明,唯一一尊保留头部的石像头戴明代官帽、身着明代官服,据猜测,可能是东南亚一带的华人为建造祠堂或庙宇从福建订购的,“因为福建一带的祠堂里仍能见到类似构件。”考古队领队邓启江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虽然石像身着明代风格的衣冠,但也可能是后人追溯前朝风格,因此,初步判定这处沉船遗址是明清时代。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介绍说,以往中国的水下考古发掘以金银器、瓷器为主,虽然针对如此大规模的建筑石构件的水下考古发掘还是第一次,但其意义重大。“说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除了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商品外,建筑材料这类粗笨的物件也从中国运往东南亚,反映出当时中国生产力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说明古海丝文化交流范围之广,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沙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摸清南海水下沉船遗址的家底,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了解古人海外贸易的经验做法,为当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提供借鉴经验。”柴晓明说,每发掘一艘海底沉船,就可以追溯到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船主是什么人、船货有哪些,以及往返的码头和港口等。
陆上海丝遗址面临消亡危险
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在古代繁盛的南海丝路上,海南不仅是“补给站”和“中转站”,更是连接亚欧非和平贸易之路的最前沿。
在南海水下,沉寂着的120多处古代沉船遗址将贸易年代上溯至五代,而岛屿上一些古代遗迹则更将贸易年代推至唐朝。在海南本岛和南海岛礁上,见证并展示着“南海丝路”千年繁盛的遗迹也十分突出,例如西沙甘泉岛唐宋居住遗址、三亚藤桥穆斯林古墓群、澄迈福安窑址……
其中,三亚“藤桥墓群”被认为是古代阿拉伯一带的穆斯林商人来华贸易的文化印记。三亚市伊斯兰协会会长哈少林告诉本报记者,作为海南的穆斯林,我们和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陵水、三亚至乐东一带海岸边都有穆斯林古墓葬,聚居三亚的穆斯林的语言、服饰和中国内陆不同,饮食、婚俗、装扮等和东南亚国家有很多相似点。“我觉得研究三亚的穆斯林,挖掘古墓葬的文化内涵,对研究古代南海丝路有重要价值。”哈少林说。
然而,多年来,由于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海南多处丝路遗迹缺乏保护,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记者在三亚“藤桥墓群”看到,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深藏于海边一片木麻黄树林之中,没有专人带路、指点,普通人很难抵近,更难看出那些破碎的无字石块是古墓葬的墓碑,唯有地上零星插着的细香显露出墓葬的痕迹。
三亚市文体局局长麦笃艺告诉本报记者,藤桥墓群占地面积20亩,除了2006年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1994年立的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外,这些年几乎没采取什么保护措施,墓葬数量下降得很快,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49座墓葬,第三次文物普查时仅存28座。
甘泉岛唐宋文化遗址同样存在保护乏力的问题。据西沙群岛2015年度水下考古队领队邓启江介绍,甘泉岛唐宋居住遗址已经被植被完全覆盖,调查难度较大,考古队只在海滩边发现了一些零星散落的宋代瓷片,被海水打磨的十分光滑。
考古队在甘泉岛发现最多的是明清和近代时期的文物,比如两处明清时期的兄弟庙,多数珊瑚石砌筑的房基,一处房基周围还发现了大量带有“台湾专卖局”、“日本麦糖株式会社”等字样的酒瓶、酱釉罐口沿等文物,在甘泉岛最大淡水井井圈上部的红砖上还发现有刻画的日本文字、人名等。
文物保护规划需和岛礁建设规划相结合
在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摸清海南陆上、水下的海丝文化遗产的家底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物的价值在于它的文化意义,尽管南海丝路上的文物显得不那么精美,但故宫太和殿也绝无法替代甘泉岛兄弟庙、水井的历史价值。”柴晓明说,通过考古复原丝路历史,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人对外交往的做法,也有利于打消新丝路建设中一些国家的顾虑。
他表示,尽管水下考古是一项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工作,但国家越来越重视,去年6月,中编办在编制只减不增的情况下特批设立“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考古中心”。今年5月中旬,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带队来海南调研,更是一次切实的行动。今年除西沙水下考古外,国家文物局还将在海南岛近海开展水下文物和沉船遗址的调查、陆上海丝文化遗址调查等。
在海南,筹划多年的国家南海博物馆已选址成功,即将开工建设,届时,南海丝路上出土、出水的珍贵文物都将一一在此布展。
专家认为,海南要有更强的保护意识,不管是地上的还是水下的文物,都要挖掘其文化发展的特点与内涵,让国际国内学术界和老百姓都知道这条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这是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
比如,应尽快制定西沙甘泉岛唐宋居住遗址的保护规划,使文物保护规划与三沙市岛礁建设规划、旅游发展规划融为一体,避免岛礁建设破坏文化遗址,也可借三沙建设契机,发挥文化保护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再比如,提高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发掘成果的利用率,尽快复原华光礁一号沉船原貌,提高展成效果。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赵嘉斌认为,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的发掘成果一直没能得到充分利用,这十分可惜,应提高布展水平,发布研究报告,让更多的国内外人士能够直观接触到我国的南海水下文化遗产。
此外,专家建议应尽快对三亚古穆斯林墓葬群采取现场保护措施,查明墓葬主人身份经历,挖掘文化内涵,使之真正在研究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的回族历史、海南岛在中国古代海外的通商贸易史、伊斯兰宗教文化传入海南的历史中发挥作用。
海南省文体厅副厅长陈文宝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藤桥古墓群”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证据,通过研究墓主人从哪里来,到过哪些国家,做过什么事,可以将海上丝绸之路的很多节点联系起来,互相印证,然而,文保部门掌握的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研究资料。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