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遗国际化的探索之路”文化沙龙活动简报
2015年5月20日下午,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铁树斜街的93号院博物馆内,一场以“中国非遗国际化的探索之路”为主题的文化沙龙活动圆满举行。本次文化沙龙活动由93号院博物馆与中国文物网联合举办,邀请到了来自社会各界多个领域中与非遗相关的多位业内人士,大家围坐在一起,纷纷为中国非遗的国际化探索建言献策。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王菲)2015年5月20日下午,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铁树斜街的93号院博物馆内,一场以“中国非遗国际化的探索之路”为主题的文化沙龙活动圆满举行。本次文化沙龙活动由93号院博物馆与中国文物网联合举办,邀请到了来自社会各界多个领域中与非遗相关的多位业内人士,大家围坐在一起,纷纷为中国非遗的国际化探索建言献策。
“中国非遗国际化的探索之路”文化沙龙活动现场
出席本次沙龙活动的嘉宾有: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非遗科科长徐晓辉、北京市西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赵伟、第五代绣花鞋传承人蒋丽娟、北京面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张俊显、苏绣艺术家马凤兰、北京民间剪纸工艺师杨月英、93号院博物馆馆长蔺炜。
中国文物网总经理蔺熠
本次沙龙活动由中国文物网总经理蔺熠主持,他首先向在座的业内人士介绍了以继承、发展、传播中华文明为己任的中国文物网的概况,随后便引出了非遗在国际化探索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大家也纷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针对非遗的国际化探索这一主题进行深入交流。
第五代绣花鞋传承人蒋丽娟
第五代绣花鞋传承人蒋丽娟,结合自己几次国际艺术交流活动中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了她对非遗国际化发展的看法。她认为,非遗要走向国际,文字资料——尤其是中英文对照的资料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非遗的国际化发展中,交代清楚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是非常重要的。
蒋丽娟发言摘录:“在非遗的国际化传播中,文字资料是很重要的,因为鞋自己是不会说话的,如果作者再不会说话、不会去介绍,就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苏绣艺术家马凤兰
苏绣艺术家马凤兰,介绍了苏绣在国内的传承情况,以及在海外的市场现状。她认为,非遗的国际化发展中的瓶颈在于对外沟通的渠道不够畅通,外国人对中国的非遗还是没有足够的了解。
马凤兰发言摘录:“在非遗国际化道路中,我们的宣传力度还是不够,外边人不了解,一旦了解了,他们是很愿意用的。”
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非遗科科长徐晓辉
北京市西城区非遗科科长徐晓辉,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西城区非遗科在非遗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包括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以及在对外交流方面做出的尝试。他认为,在非遗的国际化探索中,需要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保护工作理念的变革;第二,非遗发展定位的明确;第三,非遗发展形式的创新;第四,要积极走入市场。
徐晓辉发言摘录:“对于非遗的国际化,我认为,一个是文化的国际化,一个是产品的国际化,这也是我们非遗保护的一个理念,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中国的文化也要活跃在世界文化之林里,不仅是活在,而且要活跃在,这个是我们国际化的一个目的。”
北京市西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赵伟
北京市西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赵伟,本身也是一名工艺美术大师,她的作品金陵12钗被鹿特丹市政府收藏,彩蛋作品分别被驻比利时大使、驻卢森堡大使、欧盟议长收藏。她首先介绍了非遗在对内传承以及对外传播方面的现状,就自己几次对外交流的经历,认为非遗的国际化发展,首先要讲好中国故事。
赵伟发言摘录:“非遗在对境外传播的时候,一定要有中国故事,你的产品必须要有故事,没有故事就没有可读,没有可读就不吸引人。”
北京面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张俊显
北京面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张俊显首先介绍了自己在奥运村及孔子学院展演的经历,他认为,非遗是传承文化的无形纽带,如何把新的内容与老的技艺结合起来,是非遗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张俊显发言摘录:“民间艺术为什么能发展这么长时间呢,因为每件作品,里面充满着激情,充满着祝福,充满着美好的祝盼,全是积极向上的事情,所以才能发展到现在。但是这些还是不够,还是需要当代的民间艺术家,吸取更多的知识,把民间艺术不断地提高,把文化内涵做足,这样才行。”
北京民间剪纸工艺师杨月英
北京民间剪纸工艺师杨月英曾在台湾采风,她创作的剪纸作品比较偏向民俗方面。
杨月英发言摘要:“我创作的剪纸作品比较偏向民俗方面,三国的故事也有,寓言故事也有,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喜庆的。”
93号院博物馆馆长蔺炜
93号院博物馆馆长蔺炜做了总结性发言:“西城区有好的政策、好的环境,我们来搭建93号院这个平台,希望给各位老师搭起传播的平台,能够让非遗的文化、非遗的技艺能够真正像我们设定的目标一样,走向世界。国际化是一个很大的话题,需要我们慢慢去探索。”
最后,参加本次“中国非遗国际化的探索之路”文化沙龙活动的嘉宾合影留念,沙龙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小灰 (本文为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