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博物馆:“春天”的步伐

      2012年,济南收藏鉴赏家胡彦彬曾感慨:“想办一个民间藏宝博物馆,却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一直没能实现。”就在3年后的今天,山东的民办博物馆却如同雨后春笋,竞相开馆。就在诸多学者感慨民办博物馆的“春天”来临的同时,不少民办博物馆馆长也在喟叹“举步维艰”。


      民办博物馆“井喷年”


      5月1日,章丘刁镇旧军乡村博物馆开始试运营;前不久,胶东非物质文化博物馆获得山东省文物部门批准注册;日前,青岛首个海防博物馆在即墨市丰城中心社区的古雄崖所遗址建成……一个个民办博物馆开张、申报、筹建的消息接踵而至,山东民办博物馆的“井喷年”似乎来临。而仅在即墨市,今年就有即墨老酒博物馆、青岛发饰博物馆等4座民办博物馆正式注册并向市民开放,“新一波的民间博物馆注册再次迅速启动,又有六七家正在筹建的民间博物馆,准备申报注册。”即墨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迟超勋说。

 

      今年1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博物馆条例》,其中明确规定,国家在博物馆的设立条件、提供社会服务、规范管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公平对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

 

      “政策利好是民办博物馆‘春天来临’的必要支持。”淄川文物事业管理局副局长闻其东认为,《条例》给予了民办博物馆平等的身份认同,为民办博物馆的管理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家对推动民办博物馆的建设不遗余力,民办博物馆的长足发展也就在情理之中。”

 

      “政策利好刺激了大量‘热钱’涌入民办博物馆建设行列,经济的发展和富足是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前提。”刁镇旧军乡村博物馆馆长孟永说,青岛的历史虽短,但登记在册的非国有博物馆数量上却排在17地市之首,“青岛整体经济实力在全省领先,不少藏家、企业家汇聚于此,他们因为兴趣爱好创办了不少的非国有博物馆。”


      国有博物馆的有益补充


      漫步即墨市汉服博物馆,从周公旦颁礼制起到明代的传统服装令人心醉,服装中蕴含的礼制文化让人震撼。“我们希望游人在这里能够了解到整个汉服的演变历史。”即墨汉服博物馆张焱植说,“给游客补习传统文化课,这是我们博物馆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是即墨挖掘服饰文化元素的一个探索。”

 

      “民办博物馆的展藏一般是国有博物馆想做但是难以做到的,民办博物馆的主题性强,领域专一,有同类爱好的游客在民办博物馆更容易得到满足。”闻其东认为,民办博物馆虽然小众,但很有必要,“是国有博物馆的有益补充,是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章丘刁镇旧军曾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古城,但曾经繁华的旧军古城,却由于历史的原因,几乎无处觅迹。“古建筑群落虽然消失,但数百年文化的积淀却并未消失殆尽。”为了保护传承这些传统文化,留住弥足珍贵的乡村记忆,孟永通过争取上级资金和吸收民间捐赠的方式,募资80余万元,修缮筹建了刁镇旧军乡村博物馆,“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依托乡村记忆工程,传承并发扬刁镇旧军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

 

      “民办博物馆的建立有其经营者的情怀在里面,很多博物馆的藏品和展品都有鲜明的个人喜好烙印。”迟超勋说,“鉴于此,负责审批、注册的部门应该做好监督和考核。”


      建馆容易守馆难


      2005年的一次故乡之行,让曾在北京餐饮行业打拼20年的阎勇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在聊城市山陕会馆北边的京杭大运河沿岸建一座古代婚俗陈列馆。此后8年间,他收集了2000余件藏品,累计投入超过2000万元,其间没有任何经济收益和回报,也没有申请过政策支持。2013年6月,聊城悟思园古代婚俗陈列馆正式开门迎客,“博物馆筹备建设期间在投入,开放营业后也一直在投入,仅靠门票远远不足以维持日常开支。”阎勇说,“国有博物馆有财政养着,而我们每一分钱开销都得自掏腰包。”

 

      相较于国有博物馆,民办博物馆的先天不足,造成其生存状况的普遍尴尬与困难。在《博物馆条例》颁布实施以前,非国有博物馆的生存大多依靠出售门票。“国内居民没有定期参观博物馆的习惯,再加上民办博物馆藏品大多质量参差不齐或者数量不多,展品项目难以更新,对于参观者的持续吸引力不足。”迟超勋认为,民办博物馆的策展、布展水平也有待提升,“国内民办博物馆不乏‘任人唯亲’的案例,不招专业人才,反而让自己的亲属或朋友任职。”

 

      曲阜状元文化博物馆馆长刘晓在上海出差时,看上了一块颇为精致的状元匾额,无奈当时囊中羞涩,后来他把珍藏多年的陈少梅四条屏和张大千的山水画低价转让,才如愿买回了这块状元匾。“卖家底收藏品的事情不是个例,而是很普遍的现象。”阎勇说,“国有博物馆对于大量的捐赠者尚且挑拣,更有各地方考古的出土文物可以充实,但我们基本上只能靠一己之力去搜集藏品。”

 

 

 

责任编辑:圆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