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恢复部分繁体字,好不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国立委员、冯小刚委员呼吁选择部分有文化含义的繁体字,让其回归中小学教育,让孩子们通过学习这些繁体字感受中国文化。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亲不见,爱无心,厂空空。”这曾经是网络上繁体字爱好者对汉字简化的概括。3月4日,两会文艺界别小组讨论时,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用这9个字作为引子,阐述了他和张国立委员此次两会的共同建议,即选择100个具有文化含义的繁体字,让其回归中小学教育,让孩子们通过学习这些繁体字感受中国文化。

 

      “比如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里的‘华’和‘国’。繁体字的‘华’特别像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斗拱,有中华的气派;国家的‘国’,通过繁体字,可以告诉孩子这其中包含着疆域的意思。”冯小刚进一步解释说。

 

      同是该建议提出人的张国立委员则从书法角度论述了部分恢复繁体字的必要性。“习总书记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字之美,什么是美?从我们的书法中可以看到,繁体字的构成是很美的。”张国立说。

 

      提出该建议的两位委员都认为,在中小学课堂上教孩子认识并了解100个繁体字,对其课业来说并没有什么负担,但是孩子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的繁简之争存在已久,但是冯小刚委员和张国立委员从娃娃抓起,将繁体字列入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建议,也引发了热议。

 

      “国含宝玉,爱因友存,龟有甲,笔有毛,宝有玉,众有人。”简体字爱好者列出以上文字,以显示简体字在表达传统文化方面并不输给繁体字。也有人认为,此举虽然可以倡导,但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能不会经常使用,因为简体字比较方便。一名小学生则表示,学可以,但是千万别考。网络民意显示,总体来看,大部分人对此建议持赞成态度。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黄天树明确表示,如果此建议能够落实,是件非常好的事。他认为,上个世纪50年代制定简体字的过程的确是考虑得相对简单。“繁体字多数由声符和意符组成,更容易认识并且掌握。”黄天树说,在汉字简化的过程中,很多字已经打破了声符和意符的组合方式。比如“邓”,繁体字“邓”中的‘登’是表明发音。“简体字表面上简化了笔画,但增加了很多传统汉字中没有的部分,使得构建汉字的元素近一步增多,掌握也比较困难。”黄天树说。

 

      “识繁读繁,对高中以上学生来讲非常必要!”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老师王林川说,“繁体字中有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信息和民族文化密码。我目前给学生印发的资料中,就有意识地使用繁体字版。”

 

      在赞成两位委员建议的同时,王林川也提出,通过文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并没有固化的形式。“比如加强书法教育,让学生临帖,通过对传统书法名帖的学习,不仅能够认识繁体字,也能体会文字中的意蕴。”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