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绣技艺亮相胡同庙会 指尖神韵令人叹为观止

堆绣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寺院文化艺术,广义上讲堆绣属于唐卡的一种,更被誉为塔尔寺“三绝”之一。布艺堆绣画顾名思义就是用布做的画,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它起源于唐朝,在清代有了进一步地发展,堆绣虽然属于小种类工艺,但是它的精美以及传达得意蕴,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文物网 编辑于水秀)“堆绣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堆绣传承人靳明在2月3日开幕的93号院博物馆胡同庙会上告诉记者。 “堆绣是一个非常细腻地手工艺,工序制作非常繁琐,从设计、剪、裁、粘到拼图,需要很长地时间才能创作出一幅,特别是用于藏传佛教的堆绣,更是要求严格”靳明介绍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堆绣作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堆绣唐卡
       题材创新  技艺保留

       堆绣最早产生于汉地,早期形式主要是一些头饰或者是身上佩戴得饰物,我们现在看到的堆绣形式是由清代发展而来。乾隆生母崇庆皇太后带着宫女做堆绣,雍和宫现存一幅绿度母,应该是最著名的堆绣作品。“堆绣作品的好坏,依据是制作者的艺术境界。堆绣题材在过去主要用于佛像、佛经和罗汉故事,今天西藏、青海等一些信仰藏传佛教的地方依然以堆绣唐卡的形式呈现。北京堆绣表现则以神话传说故事为主。堆绣注重人物形态的塑造,讲究各色绸缎的选用配置。特点就是粗犷中显细腻,点滴中见绝妙,技艺精湛,巧夺天工,具有较高的工艺美术价值和审美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堆绣在材料上有所突破。过去民间创作堆绣很多都是用棉布,相对来讲档次比较低,现在开始出现丝绸作品,这样图案就亮丽起来。现代的堆绣部分仍沿用了传统的题材,内容和形式已经有所创新,比如将堆绣与照片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立体感与现代感油然而生。为了让更多地小朋友喜欢堆绣,还出现了童话题材的堆绣作品,这在过去是没有的。”靳明介绍说,“题材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的生活环境在变化,适当的题材变化是可以的,但工艺传承却不能变。要传承最传统的文化,就要保留最传统的工艺。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堆绣发展过程中既要保留一种传统,又要有现代地时尚元素在里面,否则,堆绣是不可能长足发展的”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93号院博物馆庙会展出的堆绣作品

       “瓶颈”难突破  宣传扩大影响力


       “相对于苏绣、景泰蓝这样的工艺大项来说,堆绣属于小型工艺美术类,了解的人不多。此次93号院博物馆胡同庙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展示平台,庙会文化氛围浓重,将艺术品展示与体验相结合,观众在了解的同时,亲身接触,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这是很好的创意。对于堆绣这样小型的工艺美术来说,宣传是其生命力延续的重要方式,对这样的机会也都积极把握” 靳明表示。

       “手工艺发展都会遇到瓶颈。堆绣工艺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讲求慢的艺术,风格就是精细,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不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讲求经济发展的今天,堆绣不是一个马上就能见到经济效益的工艺。它的发展瓶颈就是‘慢’,不适合大面积地推广。就因为这样,国家才会大力扶持。个人认为这个瓶颈是逃不掉的,也是突破不了的。如果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艺,这种技艺必定会失传。作为传承人,我们能做得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大力地宣传,把它当作一种公益来对待,让更多地人喜欢,不至于流失掉。”在谈到堆绣的发展时,靳明表示。

       相关链接


       93号院博物馆庙会活动日程安排:

         日期                      时间         表演项目 表演嘉宾

       2月3日     10:40-11:00      抖空竹  赵学君

       2月3日    13:00-15:00         草编  李希祥

       2月4日    10:00-15:00     剪纸 萱草苑社员

       2月5日    10:00-15:00     堆绣 靳明

       2月6日    10:00-15:00     老北京风车 李石

       2月7日    10:00-12:00       蛋雕    杨晓康

       2月7日     13:00-15:00      北京毛猴 姜守煜

       2月8日     10:00-12:00       烙葫芦 王兆庚

       2月8日     13:00-15:00       绘脸谱  赵永歧

       2月9日     13:00-15:00        剪纸        萱草苑社员

       2月10日           10:00-15:00         木版年画    张阔

       2月11日      10:00-15:00             游艺项目体验

责任编辑:水秀 (本文为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