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大师马宁:非遗要传承 也要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讲话中提到,要让人人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对于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作为手工艺代表的核雕艺术,在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舞台上,散发着无可比拟的耀眼光芒。核雕作为一种工艺,它反映着时代、社会的物质文化生产水平,核雕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独特地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对于核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文物网记者采访了工艺美术大师,京作核雕代表性传承人马宁。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于水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老祖宗的东西能历经千年仍旧被继承下来是有道理的,这里面就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文化的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使我们可以深刻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体味到中华民族的工巧智慧同时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以及找到民族归属感有积极地推动作用。”马宁开门见山地说。“核雕在我国有着悠久地历史,我国的核雕雕刻水平在明代时期就有很高的水平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核雕的视觉形象(造型、色彩、装饰)又体现了区域、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做为一种文化载体,核雕充满魅力并独具气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宁核雕作品

       要传承非遗,就要稳下心

       “习总书记的记住乡愁,在我看来就是对于文化的一种记忆,是对我们当今社会越来越淡地民族文化认知感的拯救,也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溯。很多地非遗项目是没有太多地经济回报的,而且传统工艺的制作是非常麻烦与耗时的事情,现代人更多地是缺乏一种静的精神,也就是耐心。社会是一个讲求快的时代,快餐、快节奏带动着一种快文化在向前走。很多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奏太慢,没有利益回报,或者说没有太快的利益回报,这样就不好找到传承人。”在谈到核雕技艺传承时,马宁表现出一种担忧。“核雕的创作就属于这种慢的技艺,首先核雕的创作是需要有一定的绘画功底地,利用植物果核上的天然纹理,经过揣形摹象,刻制出生动有趣的客观物象,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当然这种创作也需要我们奇思妙想。与传统地绘画相比,核雕运用的是刀法,刀法其实并不好掌握,方寸之地,要雕出大千世界,这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更何况去创作盈盈珍品。雕一件核雕不像素描,不是几分钟的事情,也不是几个小时的事情,需要数天甚至是上月的时间。核桃雕刻是一个“慢活”、“细活”,它需要创作者一刀一刀,精雕细琢。核雕大部分都是孤品,一件核雕的花样不可能被复制。没有一定的耐心是做不了核雕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宁核雕作品

       结合时代 锐意创新

       马宁的核雕作品,有对古老工艺的继承,也有对时代精神的诠释。“时代是在发展的,文化肯定也要发展,不能随时代发展的文化,最后都只能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将淘汰”在谈到文化发展时,马宁表示。“我认为文化在发展的同时是要创新的,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有些历史上的精美核雕,有一定的文化借鉴意义,但是它们是属于历史的。对于现在的作品,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文化才能发展,否则我们的发展思维就会僵化。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让群众耳目一新,符合这个时代的发展要求,作为非遗的传承人,要有一种发展的责任感,不是你雕刻的认真,制作的精美就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非遗传承者更多地是对要把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很多地非遗来自民间,所以在注重技艺的同时,也要与老百姓 的喜好相结合,非遗只有在民间发展壮大,获得了老百姓的认可才会有更强地生命力。对于核雕的创作,要用新工艺体现旧工艺的优势,丢掉传统,就会迷失方向,本末倒置。因此,传承与发展要互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文化源远流长。”

责任编辑:水秀 (本文为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