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遗韵 非遗齐聚庙会记住老北京“乡愁”

庙会,在老北京文化中已经成为一个符号,逛庙会也成为了北京人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节庆民俗活动。红红绿绿,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带有文化的气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讲话中提到,要让人人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那些留在童年记忆中的胡同吆喝、抽陀螺、推铁环、放风筝,而今变成了我们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不正是年轻人在城市生活中要寄托的老北京“乡愁”么?

       (中国文物网编辑 于水秀)庙会,是老北京的文化符号,也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保护的内容。“北京的庙会有很多,其中有一部分是有历史传承的,庙会作为北京市民俗文化的保护内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在传统的庙会中,有不少非遗项目的展示,这使得民众可以近距离的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非遗科科长徐晓辉表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93号院博物馆

       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好文化根基

       “习总书记说的记得住乡愁,每个人对于乡愁的理解不一样,在文化层次讲更多地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根基的保护。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根基,是一种无形的遗产,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民族认同感、历史认同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中国人,甚至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有这种文化的‘乡愁’,也就是说都有责任继承与发展好中国的传统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是DNA,如果这些根基没有了,那这种‘乡愁’就真的只能活在记忆中。庙会本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庙会当中有很多元素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纸风筝、北京的绘脸谱、拓年画等等,不只是为大众带来节日的气氛,更多地是一种文化传承。现在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习总书记针对城镇化速度加快提出的‘记得住乡愁’实质上也为我们非遗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思想指导,越来越多地老城改造,拆迁,是的许多非遗老作坊不得不搬迁,环境的变化对于非遗的发展影响很大,如何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保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住历史文化的根基,也是我们非遗工作者下一步要考虑的内容”徐晓辉表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非遗传承人

       小庙会继承大文化

       “此次93号院博物馆举办的庙会,虽然场地有限,规模也不算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以往北京的庙会除了有民俗特色之外,有些还兼具年货市场的功能,一般的庙会都是逢年过节的时候举办。但这次93号院博物馆庙有所不同,这次庙会以非遗的展示与体验为主,可以说是非遗文化的集会,也是非遗文化的很好地展示平台。此次庙会邀请的艺术家、非遗传承人都是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这样的活动小而精,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93号院博物馆坐落在老北京的胡同之中,虽然不像大的博物馆有着便利的交通,它的人文环境却是得天独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民间才是非物质文化发展的肥沃土壤,93号院博物馆举办这次庙会可以说是一种接地气的创新,可以提升周围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93号院博物馆所在的地域是老北京文化氛围浓厚的大栅栏琉璃场地区,它举办的一系列展览,包括这次庙会使得更多地文化传统回归到民间,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这样的小庙会继承了非遗的大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是值得提倡的。” 徐晓辉表示。

       系统保护魅力西城文化


       西城区传统文化资源是很丰富的,同时西城区的每个街道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是非常重视的,并且找到了自己所属地区的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发展,居民参与也是很积极的。“非遗工作是我们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目前针对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我们有相对完备的管理系统,就是由政府主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自我保护的一种理念。政府主要是提供政策保护、资金支持,场合硬件建设。专家指导主要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非遗传承人的遴选,以及举办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时候会有相关专家进行专业指导。社会参与包括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让百姓接触文化、感受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播,西城区文化委员会与很多专业的高校合作,发挥他们的力量,为非遗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非遗项目更多地需要非遗工作者自身的重视,他们才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中坚力量”徐晓辉表示。

       相关链接


       93号院博物馆胡同庙会

       据93号院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93号院博物馆来说,在这里举办的本次迎新胡同庙会,区别于其他庙会的最大特色就是,要将那些已经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老北京非遗技艺一并进行展示,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和体验这些非遗技艺的机会。据了解,在庙会举办期间,每天都会有包括剪纸、草编、堆绣、风车、蛋雕、毛猴、烙葫芦、绘脸谱、拓年画等在内的传统民间非遗技艺体验活动。前来逛庙会的游客也可与非遗传承人一同制作传统非遗手工艺品,亲身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奥妙与乐趣。

       迎新胡同庙会活动日程安排及现场表演嘉宾
 
        日期       时间         表演项目 表演嘉宾

       2月3日   10:40-11:00   抖空竹   赵学君

       2月3日   13:00-15:00    草编   李希祥

       2月4日   10:00-15:00   剪纸   萱草苑社员

       2月5日   10:00-15:00   堆绣   靳明

       2月6日   10:00-15:00   老北京风车   李石

       2月7日   10:00-12:00   蛋雕   杨晓康

       2月7日   13:00-15:00   北京毛猴   姜守煜

       2月8日   10:00-12:00   烙葫芦   王兆庚

       2月8日   13:00-15:00   绘脸谱   赵永歧

       2月9日   13:00-15:00   剪纸   萱草苑社员

       2月10日  10:00-15:00   木版年画   张阔
 
       2月11日  10:00-15:00   游艺项目体验

责任编辑:水秀 (本文为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