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考古会议聚焦水下丰富文化遗产

      由国家海洋局、国家文物局共同主办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海上丝路考古”研讨会19日在厦门举行,与会专家围绕水下文化遗产的探测保护、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历史以及现如今面临的严峻形势展开了讨论。

  自今年6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独立建制后,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巨大收获;9月6日,我国第一艘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在青岛出发首航,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技术装备跨入世界先进行列;9月17日,丹东港甲午海战沉舰水下考古调查发布重要成果,确认找到两艘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目前,在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沉睡五年之久的“南海一号沉船”也正在进行室内考古发掘工作,成果令人翘首以盼。

  对于所取得的欣喜成绩,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书记张威表示需冷静而清醒,认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与不足,“我国水下考古学的学科架构未建立,水下考古报告的整理出版工作需进一步加强,水下考古与相关学科的整合有待加强,社会公众的水下遗产保护意识尚待提升。”研讨会上他还一并呼吁在座专家提出确切方案,共同发展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副主任王斌着重强调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与海洋生态保护的严峻形势,“国内沿海水下文物盗捞日益猖獗、境外人员蓄意破坏水下文物并威胁海洋权益、各类海洋活动对水下文物造成破坏等。”他针对现状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加强相关规划立法领域的合作;二是有效应对海洋大开发形势水下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三是合作推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创新;四是深化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文化建设方面的交流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水下考古的工作对象,已经从单纯的沉船遗址扩展到包括水下遗址、城市、桥梁、码头、水闸、水文石刻乃至近现代军舰等诸多历史文化遗迹。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所所长姜波就“海上丝绸之路”遗址挖掘出来的水下文物做了介绍,大多为当时贸易往来的外销瓷和宝石。其中有远销至日本的宋元时期的黑釉盏、至土耳其的元代龙泉窑荷叶盖罐以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的梁庄王墓出土的宝石等文物。他表示,发掘的这些水下文物成为研究中国陶瓷史、贸易陶瓷史、海上交通史以及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据了解,为拉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公众的距离,泉州、广州、宁波等九个海港城市联合启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还联合推出巡回精品联展“跨越海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