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考古与发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殷墟曾发掘几处藏量丰富的甲骨坑,经考证是商代的档案库。图为安阳殷墟甲骨窖穴。


  1928年5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傅斯年任所长,拉开了安阳殷墟科学发掘的序幕。1928年8月,傅斯年派34岁的教授董作宾到安阳调查甲骨埋藏和盗挖情况。董作宾了解到,小屯村农田里的甲骨不断被挖出,当年就出土了800多片有字甲骨。他认为殷墟的科学发掘刻不容缓,“迟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损失”。

  1928年10月至1937年6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共对殷墟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其中对殷代王都即小屯村发掘12次,对殷代王陵即西北冈发掘3次。15次发掘共得甲骨24918片。这些科学发掘的甲骨,有明确的坑位和同出的器物,绝对排除了伪片。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殷墟的考古发掘和保护。从1950年开始,国家陆续颁布一系列关于文物保护的政策法令。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殷墟建立了工作站,对殷墟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1961年,国务院公布殷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0年4月至1971年10月,考古队对殷墟进行了多次发掘,共得6243片有字甲骨。1972年12月下旬,农民张元五在小屯村南公路边挖土时发现甲骨,次年安阳考古队在此开始发掘,得到上万片甲骨,其中4589片有字甲骨。此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继续对殷墟进行发掘,至今殷墟出土的甲骨已累积达15万片。

  1940年,上海出版的《学术》第一辑发表何天行的《陕西曾发现甲骨之推测》一文,提出殷民族与周民族早有往来,同样迷信占卜的周人已学会龟甲兽骨占卜的方法,并有契刻文字保留存世的习惯。何天行的“推测”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得到印证。1951年陕西出土了一件有钻、灼及兆痕的兽胛骨,显然是一块卜骨。1952年河南洛阳东郊遗址出土了一块有方凿的龟版。1954年山西洪洞县坊堆村周代遗址出土了一块有字的卜骨,当时有学者提出这是西周初期的甲骨文(卜骨刻辞)。

  上世纪70年代以后,在周人的发祥地—周原地区(陕西宝鸡市的岐山与扶风)以及西周王朝的周边诸侯地区(北京昌平县西周燕国贵族墓地),陆续发现了西周甲骨文。这些甲骨文,按占卜内容分为卜祭、卜告、卜年、卜出入、卜田猎、杂卜及专门的人名、地名、官名等。
责任编辑:小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