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南北朝时尚未形成地宫形制舍利圣物瘗埋制度

  新华网石家庄11月2日电  邺城考古队专家近日对邺城遗址内赵彭城北齐佛寺遗址发掘中,发现了佛寺大殿基址和塔基,并在塔基下发现了瘗埋舍利圣物的砖函。考古专家对这一特殊的瘗埋形式研究后认为,南北朝时中国寺院尚未形成地宫形制的舍利圣物瘗埋制度,砖函形式为瘗埋舍利地宫制度之滥觞。

  位于河北邯郸市临漳县的“邺城遗址”是中国36大遗址之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邺城作为中国历史上六朝古都曾显赫一时,在东魏北齐时因统治者尊崇佛教而成为北方佛教文化中心,留下诸多佛教遗迹。

  邺城考古队对遗址内一处佛寺大殿基址和塔基发掘发现,佛塔地上有方形塔基,其边长约为30米,以刹柱为中心,周边木柱构成至少面阔5间、进深5间、柱间距一致的柱网结构。地上塔基坐落在边长45米的地下夯土基础上。地下夯土基础中心、刹柱础石下方建造有瘗埋舍利圣物的砖函,刹柱础石、舍利砖函、承础石、土石层交替夯筑。

  考古专家研究发现,赵彭城北齐佛寺塔基与北魏洛阳城永宁寺塔基在时代上早晚衔接,两者柱网结构相似,反映了两者在形制、建造技术等方面的沿袭、演进关系。根据柱础石坑、承础石及其他遗迹,大体可复原此木塔塔基部分。

  “刹柱础石之下的砖函形制,虽然没有摆脱北魏时代舍利石函的窠臼,但把砖函与佛塔一同构筑,亦显示了北朝晚期大型佛塔较独特的舍利圣物瘗埋形式,或可视为瘗埋舍利地宫制度之滥觞。”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专家、邺城考古队队长朱岩石说。

  舍利函是瘗埋佛骨舍利的成套容器,肇始于北魏佛教兴盛时期,发展于隋,全盛于唐。佛骨舍利,在佛教发祥地天竺用罂坛盛放,佛教东渐中国,北魏、隋唐等则采取建塔瘗埋佛舍利的习俗。佛塔传入中国后,舍利瘗埋方式也发生变化:隋之前,大都将舍利放入石函,直接埋入塔基下的夯士之中。邺城遗址发现瘗埋舍利圣物的砖函,印证了此时尚未形成地宫形制。
责任编辑:小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