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民间的抗战文物:与时间赛跑,留住历史的细节

      抗日战争,那段历史的记忆不仅镌刻在人们心中、书写在教科书中,展现在各大国立博物馆中,还凝聚在大量散落在民间的抗战文物中。每件抗战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它们让我们记住了那段不容遗忘的历史,也让大历史变得细节生动,鲜活可感。

      小人物命运汇聚历史洪流

      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是吴先斌自费创办的,他每年花费几百万元维持博物馆的运营并购买藏品。与国立博物馆再现可歌可泣的抗战大历史不同,他的民间抗战博物馆聚焦于大历史中的小人物、小细节,使远去的战争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以普通人的视角呈现在人们面前。

      展厅里最大的一幅照片是一个年轻父亲抱着一个幼小的孩子,两人胳膊上都套着印有日本“膏药旗”的袖标,父亲满脸无奈地看着别处,孩子瞪着惊恐的大眼睛看着镜头。这张照片摄于日占时期的南京,在侵略者的刺刀与皮靴下,我们看到了所谓“良民”任人摆布的生活状态。而日军照片中最耐人寻味的,一张是几名日本兵并排坐在一排椅子上,当街射杀南京百姓;另一张是十名日本兵把抢来的钢琴放在中山路上,当街演奏,战争中人性的扭曲可见一斑。

      展厅中还有一篇英国记者田伯烈《战争意味着什么——日本侵华暴行》一书的英文前言,前言的作者是南京大屠杀期间在金陵大学图书馆难民所工作的一位工作人员。这位工作人员在前言里说,自己看到了许多日军暴行,在看到田伯烈的书后,用打字机将书中内容一字一句打印出来,并装订成油印稿,让这本书得以被更多人传阅。前言的写作时间是1938年11月8日,正是日军占领南京期间,可以想象当时所冒的风险。前言的署名为C.S.TAI,后来的人将他的名字翻译为“邰常仁”,但专家和媒体多年来一直寻找,他到底是谁至今仍是个谜。

      同样成谜的,还有博物馆馆徽上的那个人——张士元。在一个封闭展柜里,有一个用水牛角制成的烟丝匣,匣子的一面,是一个战士持枪奔跑,另一面刻着“共赴国难”四个字,落款是“第四旅七班张士元制”。没人知道,这个能写一手好字的张士元,在战争中命运如何,他如今还健在吗?

      更多的中国人凝聚到抗战这面大旗下。在一个展柜中,有几十张汇款单据:1937年10月5日,新加坡华侨捐献国币1100元;1940年9月20日,上海汇山捕房全体华员捐款1000元;1945年9月8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收到利物浦华侨捐款5659.71英镑;还有很多单据上字迹漫漶,看不清捐款的时间和金额,只留下了姓名:马福业、赵林森、宋丽芳、李振宽……每张单据背后都是一个爱国者,他们和前方将士共同唱响救亡图存的壮歌。

散落民间的抗战文物:与时间赛跑,留住历史的细节-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世清展示日本战败前印发的《决战训》

      《决战训》见证日军最后疯狂

      1945年4月8日,冲绳岛激战正酣,盟军登陆日本本土的最后一道门户即将洞开,日本军国主义败亡的日子近在眼前。就在这一天,日本陆军大臣阿南惟己向日军颁发了《决战训》,叫嚷要“死守皇土”,“对于侵犯皇土的人一律赶尽杀绝,绝不让一人生还”。南京藏家王世清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一份《决战训》,这份只有半个巴掌大、8页纸的小册子,见证了日本军国主义战败前最后的疯狂和色厉内茬。

      王世清告诉记者,阿南惟己是顽固的军国主义分子,曾在中国战区担任将领指挥作战,在山西、长沙和宜昌等地违反国际公约使用毒气,双手沾满了中国军民的鲜血。在日本战败前夕,阿南惟己提出要以“一亿玉碎”抵抗盟军登陆,并制定了本土决战防御策略,《决战训》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放给日军军官的。王世清收藏的这本,封面上写着它的持有人姓名——平田尚之。在五条训令中,充斥着“月夜奉诵圣谕且服行,倾尽精魂”“建造不倒的堡垒,斗志昂扬,以做好灭敌必胜的准备”“要贯彻武士精神,必死敢斗”等语句,然而国际反法西斯的最后胜利绝非个别军国主义狂热分子所能阻挡,那些狂妄的训令,也预示着阿南惟己最后的结局。8月14日,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一天,阿南惟己在官邸自杀身亡。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