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读书阅世,养心明德
2014-09-11 09:00:41 作者:周依俏 来源:中国文物网 已浏览次
2014年9月4日,在北京国际图书节名家大讲堂的活动现场,著名专家学者于丹,跟大众分享了她的读书心得。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周依俏)
书是最好的伙伴
2014年9月4日,在北京国际图书节名家大讲堂的活动现场,著名专家学者于丹,跟大众分享了她的读书心得。于丹谈到在她小时候,那个年代父母都工作在外,自己的童年是孤独的,唯独读书能让自己不那么寂寞,书中世界之大,之奇,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读书不用刻意分门别类,学术的书,文学的书,甚至漫画书,杂书,都应通览一些,于丹给读者们的意见,有些出乎大家的预料,她提到,要给小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关键在于让他们觉得读书是个游戏,爱上读书,而不是把读书当作压力。
熟悉的陌生人:王阳明
于丹老师给读者们抛出了一个问题,提到苏东坡,大家可能会想到水调歌头,想到乌台诗案等等历史佳话,可是一提到王阳明,只觉得这个名字那么熟悉,却想不出具体事件。但恰恰是这个熟悉的陌生人,为我们打开了读书的新境界。通过王阳明的例子,或许能对大家的读书观有所触动。
王阳明出身书香门第,家境富裕,但是好运却没能眷顾他太久。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对王阳明是个不小的打击,但是他从小好读书,勤学好问,小小年纪却胸中有天下,励志做圣贤。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满腹治国之道,但却事与愿违,才华横溢的王阳明科举十年未中进士,但他并不灰心,世人以不登第为耻,而他则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28岁时终于登科。(来源:中国文物网)
王阳明的为官之路也并不平坦,多次被贬,但他却有封山洞为书屋的豪迈情怀。“好的阅读,是雪中送碳,可以让一个人在最艰苦最危难得时候,仍可拥有拯救自己生命的信念和力量。”虽从小就与那个时代结了怨,但是他自有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所谓格物致知,先格物,深度了解一个事物,后致知,何为致知?王阳明认为,致知,乃致良知。读书,可帮助人们致知,这简单的良知,正是咱们当代人所缺少的品质。现在我们读书,是否缺少了王阳明这种觉悟呢?
念书要念出大格局大气象
很多人在质疑,读那么多书是干什么用的?王阳明的经历告诉我们,读书,要从书中读出大格局和大气象,能帮助自己明辨是非,看清方向,身处乱世也能坚持自己的信念。王阳明通过阅览古籍,逐渐思考出自己的心学,于丹称此为真知识分子,皇帝换了一代又一代,而他却能一次在一次的出山为朝廷效力,发挥自己的所学,所考。王阳明一生劳累奔波,百死千难,临终时,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对自己的人生毫无遗憾,也不留眷恋,这是他通过读书,修得的一颗心。
我们读书,是为了像王阳明一样,让学问成为生命力的事儿,而不是为了把它当成上学考试考功名的工具,让学问成为信念,这就叫做养心明德。读书,是用来救自己的,能让你的存在,让这个现实更好一点,读书,是有力量的,不是文弱书生,读书,要读出快乐,读出判断。读书本身是快乐的事儿,就像木心先生总结的:“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儿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著名专家学者于丹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