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抗战影片中的史实:抗战英雄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相信不少观众都被近几年的“抗战神剧”雷的不轻,一人撂倒百个鬼子的镜头层出不鲜,不少网友表示,这样的情节,虽突出了中国战士的英勇,看起来好像是很解气,但还是太假了。其实,优秀的抗战类影视作品有很多,它们的优秀之处,就在于富有戏剧性的同时,也严格尊重了史实。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周依俏)相信不少观众都被近几年的“抗战神剧”雷的不轻,一人撂倒百个鬼子的镜头层出不鲜,不少网友表示,这样的情节,虽突出了中国战士的英勇,看起来好像是很解气,但还是太假了。其实,优秀的抗战类影视作品有很多,它们的优秀之处,就在于富有戏剧性的同时,也严格尊重了史实。那么,有哪些著名的情节,是历史上真是存在的呢?抗战类作品想带给人们的启示又是什么呢?正值9月3日抗战胜利日,带着这样的问题,小编来到了《国破山河在》作者萨苏的讲座现场,一探究竟。

 

      双枪李向阳:两只枪有何不一样?历史上是否真有李向阳这个人?

 

      心细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在影视剧中,李向阳手里的两把枪,是不一样的,一只是三号驳壳枪,另一只是二号驳壳枪,但是二号驳壳枪是没有安装准心的。而且李向阳的形象,也很符合“土八路”的形象,由于条件艰苦,八路军的上衣和裤子很容易磨损,导致帽子和腰带积压了许多,所以就把这些帽子和腰带发给了游击队,所以李向阳的是没有整身军装的。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李向阳的枪没有放在枪套中而是直接别再腰带中,这是因为在战争中,掏出枪的速度,决定了生死,直接别在腰带上,很方便拔枪,其中一只枪没有准心,就是为了不勾住腰带,接生掏枪速度,而另外一只枪,是真正用于远距离战斗的,这就是双枪的由来。个别影视剧中,李向阳双手持枪“砍刀”般射击的镜头,是完全错误的。那么,历史上真的有“双枪李向阳”这号英雄人物吗?萨苏先生联系了节目编导,还真就找到了这位英雄的原型,老英雄名叫郭兴,是当年河北辉县武工队队长,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这位老人家曾经在抗战中表现不凡,曾经佯装成鬼子,进城骗过了敌军,趁机消灭了一些军纪涣散的鬼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平原游击战》中的李向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双枪李向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向阳原型之一,郭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年轻时的郭兴

      小兵张嘎是否确有其人?

      相信不少人都对《小兵张嘎》这部电影印象深刻,里边有许多个性鲜明的角色。其实小兵张嘎,指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当年抗战的童子军,小哨兵的一个化身。剧中“罗金宝”这个角色也有原型,名加吕家琦(音),是在太行山区与日军周旋的侦查员,与影片汇总的反面角色不同,在他的相册中,找到了他缴获的日军情报,他通过请一位油条铺子的小女孩送情报,将情报纸条塞进油条里,如果出城时日军查的严,就把油条吃掉,销毁情报,这位小女兵现在再讲述这件事情时,她说:“抗战胜利太好了,我不用再吃油条了!”像“胖翻译”这样的人物也确有人在,这个角色实际上是个双面间谍,互相给日军和八路军递交情报,工作信性质更为危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小兵张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历史中真实的“张嘎”们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萨苏讲述罗金宝原型

      地道战、地雷战、上甘岭之间有什么关系?

      地道战和地雷战本是两部不同的电影,两个不同的战役,但是在历史中,两个战役确有着紧密的联系。地道战的真实性是可考的,在中国和日本都有记载,但是影视剧还是夸张了的,地道其实就日君为了方便走坦克而修的坑道,被中国人利用挖深,躲避在地道中,隐藏自己,与敌军作战。而地雷战时,也利用到了地道的原理,埋下地雷,炸穿日军的坦克。而这种埋地雷炸坦克的战术就是用在了上甘岭抗美援朝的战役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日本人记载的地雷战原理

      抗战英雄故事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

      讲了半天抗战影视中的史实,观众们都沉浸在抗战胜利的骄傲中,对抗战英雄的尊敬更是油然而生,但是在讲座的结尾,萨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是中国人共同挽救一个民族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的每一个牺牲,都将永垂不朽。”现在很多人都在质疑,纪念抗日战争有什么意义?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历史问题?萨苏先生也给出了他的观点:“抗日战争不是在于我们跟谁打,关键是要看我们中国人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如何,我看到的是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非凡的韧性,把自己的文明看得很高贵,这一点对我们现在的人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怀念烈士时,总觉得他们离我们很遥远,今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会面对很大的压力,很多困难,回顾历史,当年的那些人过的更难,但我们是流着和先烈一样的血脉,秉承着这全世界独有的坚韧精神,我们也一定能抗过去,这才是抗日战争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家萨苏(左)


责任编辑:周一 (本文为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