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旅游离成熟还有多远

      北京青年臧彬是北京华测北方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员,他对文化和考古颇感兴趣。近日,臧先生正在准备参加一场考古旅游,他告诉记者:“考古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旅游方式,看惯了名山大川,我更愿意寻求新的旅游方式。”

      事实上,近年来,一种区别于传统旅游方式的考古旅游正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悄然流行的考古游

      业内学者赵英梅曾表示,考古旅游并不是最新事物,它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考古旅游迅速扩张,成为全世界发展势头强劲的专项旅游。

      2011年12月,“最早的中国”——发现中国文化考察活动在陕西、河南举行,这是一次典型的考古旅游。队员们在权威考古专家的指导下,接触到只有考古学家才能亲历的环境,零距离触摸历史文明。在为期5天的行程中,旅游者体验了铜矿调查、田野考古,并重走了古代重要的交通线路——虞坂古道。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前院长张维迎教授也是考察队的成员。他曾表示,这一路走来,收获丰厚。这种类型的考古旅游活动,对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发掘中国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是较早开发考古旅游的景点之一。据了解,游客可以参加布孔、画线、绘制图纸等模拟考古活动。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副馆长刘社刚介绍,最近建成开放的模拟考古展区,吸引了大量参观者来体验“寻宝”的辛苦和乐趣。有游客留言:“体验考古,不仅有看头,而且有学头、更有玩头。”

      据了解,目前,沂水天上王城景区依托“2013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纪王崮春秋墓葬,也在积极打造考古旅游。

      该景区媒体主管王保坤告诉记者,做一次考古体验,除了能探寻古迹旅游的内涵和历史意义,同时也能让旅游者在考古时学会保护华夏几千年来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多媒体主编李雨楠告诉记者,在国内许多地区都有类似的民间组织,大家来自各行各业,有着对历史共同的喜爱,通过论坛、QQ群、微信群彼此联系和交流,还会不定期地策划线路,组织考古旅游活动,活动产生的费用通常AA制解决。

      半是欢喜半是忧

      提起考古旅游的价值,对考古旅游颇感兴趣的李雨楠向记者娓娓道来。他认为,考古旅游意义深远,它有助于自己和历史对话,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历史,还能够对自身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李雨楠表示,他比较关注东北近代工业参观线路,以中东铁路线上最重要的几座城市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一线为例,这是东北考古旅游的经典线路之一。在这条线路中,可以探查近代中国从晚清、民国初年、沦陷时期、建国初期等各个历史阶段东北工业发展的众多遗迹。

      “通过考古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调集人们的好奇心和猎奇心,游客与考古专家一起体验考古奥秘,感受另类旅游乐趣。”泰山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马海洋说。

      曲阜师范大学王京传副教授曾指出,考古旅游以考古活动、考古发现的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为旅游吸引物,集合游览观光、学习求知、参与体验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采访中,尽管多人对考古旅游给予较高评价,但是其发展困境依然被不断提及。

      李雨楠提到,由于这种旅游方式是以主观兴趣爱好为基础,因此很难形成固定的产品和流程。“考古旅游想要发挥出更大的效应,还需要更多人的传播,并形成具体可感的成熟产品。”

      “在考古旅游中,由于种种限制,目前基本以地上建筑遗址为主,如齐长城、京杭大运河以及隋唐大运河、江南江北的古镇等等。”王保坤向记者提到,“考古旅游有一定的门槛,也是区别于其他产品的重要方面。因此,它还涉及到个性化的问题。”

      文博报道资深记者乔显佳提出,目前考古旅游的问题在于产品的设计和包装能力的欠缺,市场几乎没有专业的从业组织和单位。

      赵英梅曾分析,考古旅游景区存在着众多的利益相关方,利益相关方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且不断发展变化,导致很多考古旅游景区出现管理混乱、责权不明、考古资源严重损坏、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经营严重亏损等现象,严重阻碍了考古旅游景区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寻路前行

      事实上,目前一些景区在开发考古资源方面不断做出新尝试。

      据了解,沂水天上王城景区就通过多功能休闲综合体模式开发考古旅游。这种模式在保持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基础上,运用文化创意来深度开发考古资源,形成集遗址保护、科学研究、学习体验、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主题园。

      天上王城总经理葛华告诉记者,天上王城纪王崮春秋墓葬在发掘文物修复完毕后,会通过多功能休闲综合体这种模式,继续打造天上王城考古旅游的精品线路。

      “可以换一种思路来开发考古旅游。”刘社刚说,“模拟考古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既不会破坏宝贵的遗迹,同样也保护了考古资源。”

      考古遗址公园的旅游开发也是延伸考古旅游的一种方式。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郑文俊教授在《考古遗址公园旅游开发研究》一文中提到,考古遗址公园旅游的开发能改变大众对以往考古遗址功能单一、枯燥乏味的固有刻板印象,在保护第一的基础上创新旅游开发模式,充分发挥考古遗址公园的综合效益。

      王保坤认为,考古旅游开发可以抓住几类有忠诚度的群体:青少年、中老年、有一定学识和文化历史意识的群体、专业人士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学习者。未来的青少年拓展、修学旅游、夏令营等,均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

      谈到考古旅游的发展趋势,王保坤的回答比较理性,他表示,我国居民旅游需求将逐步实现理性回归,并呈现出高层次性和多元化,旅游的文化性将越来越显著。作为高层次文化旅游的考古旅游,将会有不断扩张的市场需求。从宏观层面来讲,考古旅游也将会在我国文化发展与传播、文化形象塑造、文化软实力提升领域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可以说考古旅游是一个阳光产品。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