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庙商业化无规则:何来佛门净土
2014-08-19 10:25:44 来源:红网 已浏览次
据《春城晚报》报道15日上午,云南滇池东岸盘龙寺闭门谢客,僧人在寺门张贴告示称,因晋宁县及晋城镇政府要将盘龙寺商业化、公司化,扰乱了盘龙寺的正常秩序,寺院决定暂关山门。游客只能在盘龙寺大门口烧香。(8月17日《京华时报》)
这回,素以宽容大度著称的寺庙僧人们,终于忍无可忍了,云南滇池东岸盘龙寺张贴告示、闭门谢客,再次为地方政府的寺庙商业化运作方式敲响了警钟:整治寺庙商业化开发利用之乱,政府要尽快制定法律规则,从严约束各类交易行为,以还佛门一片净土。
佛寺被开发、信众遭绑架,这早已成了公开的秘密。曾几何时,青灯古佛已成过往云烟。如今的寺庙,高香熊熊、铜臭熏天。然而,这一本万利的受益者却不是佛教。尤其令人气愤的是,寺内出家人竟然多为冒牌货,许多人结婚生子,购置房产。他们不要技术,不需厂房,仅靠信徒的虔诚赚取香火钱,收入堪比白领。一些旅游景区为了招揽游客而新建寺庙,建成后打着宗教的幌子,按照商业模式运作,干尽“伤业化”勾当,抬高门票、卖天价香火、抽签占卜,从中攫取暴利,破坏了信教群众的感情,损害了宗教的社会形象。
然而,在寺庙商业化乱象中,尽管玷污佛门、践踏信仰、坑蒙拐骗等行为肆无忌惮,但各路当事人似乎都有话要说,寺庙叫屈,信众喊冤,政府抱怨,景区打人,游客投诉,都有一肚子怨气。说到底,寺庙开发利用的乱象是由于中国寺庙的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利益均沾、以及公权力缺乏约束共同制造出的寻租空间所致。
名义上,对于寺庙管理,政策上归口宗教事务局,事物方面接受中国佛协指导,但由于历史原因,不少寺庙的归属较为复杂,分属于园林、文管、旅游等多个部门管理,有的甚至形成三四个单位共管的局面。事实上,在中国大多数旅游风景区中,名刹古寺的管理机构并不是宗教部门,而是旅游局,宗教部门只能对庙宇内的宗教活动进行名义上的监管。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立法,理清各自职责,从根本上治理寺庙承包乱象。
依笔者管见,名刹古寺能不商业化,最好;商业化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天也不会塌下来,关键是政府要拿出规范商业化的规则,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都应当按照规矩办事。有交易就要有规则,通过一整套法律规则约束交易行为,决不容许占一片地方,盖几座寺庙,添几处“古董”,就可以坐享其成,财源广进。我们现在所稀缺的,恰恰是确保寺庙商业化健康运行的法律规则。
信仰商业化,自古有之。社会商业化时代,更不能缺位。出现云南滇池东岸盘龙寺闭门谢客的尴尬,再次警告我们的管理者,当公共空间商业化之后,不能不见政府之手。还寺庙之修行清净,还信众之信仰权利,还游客之消费安全,相关的管理规范工作必须及时跟上,并做实做到位。不然,寺庙的商业化注定是一场“伤业化”,这样的悲剧不应发生。
责任编辑:小赖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