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遗产点平津闸将启动修缮

043c2124-9997-436f-b289-23239436801d.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5日,一位市民在参观大运河东不压桥遗产点。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8b2f5254-a2c8-4bc9-ab64-5023467540cd.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保证对大运河遗产点的监测,文物部门和水利部门将监测平台整合打通。昨日,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遗产点已安装了摄像头进行监控,每天还有人巡查并做记录,每个月汇总至市文物局,再上交至国家文物局。

 

      此外,大运河沿线的平津闸、黑龙潭及通州区的大运河古建筑群等将在年内获得修缮,其中平津闸的计划将于近期开工。

 

      其他遗产点将陆续申报

 

      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市共有两处河道和两处遗产点入选此次直接申报名单。其中,河道分别为通惠河北京旧城段——西城区什刹海和东城区玉河故道,通惠河通州段;遗产点分别为万宁桥和东不压桥。

 

      昨天,在大运河遗产管理与保护培训会上,北京市文物局局长舒小峰坦言,申遗成功只是另一个开始,今后不仅要对四处世界遗产点段加强保护,还要加强对其他点段遗址的保护修缮力度。

 

      据了解,大运河北京段共有40项遗产点。

 

      “整体保护,分段申遗。”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北京申报的只是第一批遗产点段,今后根据其他遗产点的整治保护情况,还将陆续申报。

 

      注重文物修缮及水质治理

 

      市文物局表示,针对大运河保护,今后的工作重点主要是文物修缮和水质治理两个部分。

 

      由于大运河流经多个区县,没有统一的管理单位,成为运河遗产管理面临的一个难题。“需要各区县文物、规划、水务等有关部门和管理使用单位建立日常协调机制。”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近期,位于朝阳区的平津闸遗产点修缮工作将正式启动,而海淀区黑龙潭及龙王庙、通州区大运河古建筑群等的修缮计划也已提上日程,或于年内进行。

 

      水源治理方面,朝阳区、通州区将增设污水处理设施,以逐步改善通惠河水质,并推进燃灯塔周边的“运河文化景观区”建设。

 

      大运河监测点未来将加密

 

      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遗产点已安装了摄像头进行监控,每天还有人巡查遗产情况并做记录,每个月汇总至市文物局,再上交至国家文物局。

 

      “监测点未来会加密。”昨日,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运河的监测内容包括水流、水位、水藻等环境监测,目前已将文物部门和水利部门的监测平台整合打通,水利部门每月会将相关情况交至文物部门,遇到水务方面的异常情况则会自行处理。

 

      除此之外,还会监测遗产点的环境,“比如永丰桥(现八里桥)的人流情况。”市文物局该负责人说,各个地区的遗产点监测情况不完全一样,会根据遗产点的情况确定。

 

      “文保既要保护文物,也要让百姓受益”

 

      25日,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王玉伟表示,大运河申遗成功可以视作国际专家对中国文物保护工作态度的肯定,但也会带来长期的监督,“可能做得不好,人家就撤回了。”

 

      新京报:你认为过去的文保工作中,最难的是什么?

 

      王玉伟:还是保护和建设的问题,但这两者并不冲突。以玉河北沿的修缮为例,现在遗址周边的河道很整洁,市民出门遛弯就有绿地河流,环境非常好,唯一的问题是能否真正通水,因为涉及是不是会影响遗址的保护。

 

      今后的文保工作也一样,既要保护文物,也要让百姓受益。比如没有列入运河遗产的玉河南段,现在已经在进行考古工作,预计工作范围会有5000多平米。这片区域目前还是被掩盖着,但原址河道有几十米宽,一两百米长,修复成河道后,会成为城市绿地,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会有很大改善,老百姓也希望有水啊。

 

      新京报:申遗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事情?

 

      王玉伟:有,就是各国专家对于文保工作的专业态度,并不受国别等影响,大家可能语言不通,但在文物面前就有办法交流,因为都希望能把这个工作做好。

 

      新京报:申遗成功后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王玉伟:文物修缮和水质治理。外国专家来检查时提出过很多意见,比如遗产点周边建筑的颜色、风格、电线杆的飞线杂乱等,都提出要和遗产相配合。水质治理也很重要,目前通州、朝阳区已经开始进行截污工作了,希望能加大力度。

 

      当然,这些工作需要文物部门和水务、规划等部门联合进行,比如有的桥周边存在乱停车的情况,就需要交通部门和区县政府加强管理。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