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人类迎面而来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
2014-05-23 13:44:08 来源:光明日报 已浏览次
今年是第一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85周年。5月18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馆内陈设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模型,再次引发了寻找失踪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话题。自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至今,73年过去了,其间虽经几代人的苦苦寻找,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行踪依然是谜。
一批珍贵文物首次亮相
走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新馆大厅,一座巨大的雕塑映入眼帘:一个高4.5米的“北京人”,右手持木棍,肩上扛着一头猎物,仿佛时光倒流到几十万年前“北京人”狩猎的现场。
在陈列的“北京人”化石模型中,第III号头盖骨模型格外引人关注。这是1929年在周口店遗址发掘出土的第一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模型,至今已有85年了,原件1941年失踪。头骨属于一个八九岁的儿童,脑容量约为915毫升。
展出的“北京人”第V号头盖骨模型,原件由四部分组成,包括1934年发现的左侧颞骨及其相连部、1936年辨认出的右侧颞骨破片、1966年发现完整的额骨以及右半枕骨和部分顶骨,其中1934年及1936年出土的部分原件失踪。据介绍,这颗头骨为成年男性头骨,脑容量约为1140毫升。
同时展出的还有生活在距今几万年至几十万年的完整的大型动物骨架,包括1.5米长、1米高的中国鬣狗及洞熊、虎三幅完整骨架。在展出的1600件珍贵文物中,一批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珍贵文物首次公开亮相,其中包括晚期智人的三块趾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骨头,却佐证了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穿鞋的人。
新开馆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面积8000多平方米,是老馆的8倍。展厅中,一面展示各式各样石器的墙蔚为壮观。讲解员告诉记者:“周口店遗址出土的石器就有10万件,过去受地方所限,只展出几十件。现在这一面墙就展出了500多件石器。”
呈现近百年来发掘成果
在新馆开馆的仪式现场,首播了反映几代博物馆人历尽艰辛、寻找失踪的第一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电视剧——《执著的追踪》。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唏嘘的同时,也让人深思。如果没有战争,第一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会不会就在我们面前,演绎着人类的前世今生?
1929年12月2日下午4时,随着古人类学家裴文中的一声大喊:“这是什么?是人头!”在周口店遗址发掘出土的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震惊了世界学术界。这一发现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把人类认识自己历史的时间向前推进了几十万年。
周口店遗址从1918年发现至今,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发掘出土代表40多个“北京人”的化石遗骸,10多万件化石,大量的用火遗迹及上百种动物化石等。这些发现,不仅证实了劳动创造人的历史过程,而且也证明了“北京人”是人不是猿,是现代人类的祖先,而且是当时所知道的最早的人类祖先。
“北京人”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人类发展史上很重要的一环,周口店遗址也成为世界闻名的早期人类发祥地。1987年,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贾兰坡先生的未竟心愿
从1918年周口店遗址的发现,到1929年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掘,周口店遗址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然而,无情的战争却带来无尽的厄运。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华北大地,周口店的发掘工作被迫停止;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装有“北京人”化石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专列在秦皇岛被日军拦截,“北京人”化石不翼而飞。从此“北京人”神秘失踪,至今杳无音讯。
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掀起寻找“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高潮,但寻找的线索终无着落。
“这样一件发现于本世纪初的人类科学珍宝,在20世纪中叶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中遗失,而今天人类将告别这个世纪的时候,他们仍然不能重见天日。即使他们已经损毁于战火,我们也将努力找到一个确切的下落。否则,我们又将如何面对后人?”1998年,曾连续发现三具“北京人”头盖骨、震惊国际学术界的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不顾90岁的高龄,与中国科学院14位院士联名在本报呼吁寻找“北京人”,“数十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此痛心疾首,也不知有多少人为寻找化石丢失的线索费尽了心力……在这里向全世界所有热爱科学、进步的人们呼吁:大家携起手来,做一次全人类共同的寻找。”
贾兰坡生前曾经说过“周口店是我的家”。2001年,他带着永远的遗憾走了。如今葬在周口店龙骨山上的贾兰坡,还在遥盼着令他魂牵梦萦的“北京人”早日归来。
2005年6月,北京市在房山区成立寻找北京人头盖骨工作委员会,继续寻找“北京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借助新馆开馆,继续寻找“北京人”。寻找的过程就是我们人类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觉悟的过程。我们要寻找的不仅仅是这些化石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寻找人类的良知,寻找人类对科学、进步和人类和平的信念。
责任编辑:小赖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