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古村落样本调查:逐渐消逝还是涅槃重生
古村落商业化
是保护还是过度开发?
3月20日,记者来到永嘉县岩坦镇林坑村,我国乡土建筑研究倡导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曾称之为中国古村落里“最可爱的地方”。
走进初春时节的林坑古村,映入眼帘的是绚丽绽放的桃花,它们被错落栽种在山涧小溪桥畔。循着村间干净的石头路往山上走,依山而建的都是木结构的古老民居。由于不是周末,当天游客并不多。来自河北的游客李女士对记者说,她最喜欢游玩古城,曾去过湖南凤凰、云南丽江等,但这些古城已经完全商业化了,让她觉得很遗憾,后来就有朋友推荐她来林坑。“这里远离喧嚣,相当舒服。”她说。
和李女士感受不同的是,林坑村党支部书记毛昌河眼下却正在为日趋饱和的游客量犯愁。
毛昌河介绍说,林坑村建村已有700余年,为当地毛氏聚居地。因该村多山林田地,且深藏大山中,几乎不受战乱侵扰,由此,林坑村独具特色的山地民居群得以保留至今。
2001年之后,随着林坑村广为人知,陆续有9户村民开办了农家乐。随着2010年诸永高速全线通车,来林坑游玩的游客更是呈爆发式增长。到如今,全村已有80%以上的家庭在经营农家乐。过去外出打工经商的青壮年村民,也纷纷回到本村,希望从中分一杯羹。
如今,游客在林坑村能看到统一规划打造的民宿式农家乐,全村共有52家。据了解,这是去年永嘉县开展民宿示范点创建的一个成果。根据政策,对于达到国际青年旅舍通常标准以上的民宿,政府按每个房间5000元至1万元不等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当地村民赚得钵满盆满。然而,烦恼也由此产生。毛昌河说,由于场地有限,目前村口仅有一个可容纳60多辆汽车的停车场。然而,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最多的一天游客超过1万人次,原本就不大的村子被大大小小的车辆挤得水泄不通。“我们村目前一天最多只能接待600人,平时吃住都不成问题,到了节假日,人多就成了烦恼,村民的车已有近70辆,外来的车子在节假日根本没地方停。”毛昌河说。
令毛昌河颇觉遗憾的,还有村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他说,如今村民们都忙着做生意招待游客,几十年前村里谁家杀猪宰羊请邻里帮忙再热热闹闹宴请村民这类传统欢聚项目是一去不复返了。
林坑古村近年的变化,也令地方考古专家、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研究员蔡钢铁担忧。他认为,过去林坑之所以被众多专家和游客看好,源于它是楠溪江流域不可多得的保存较完整的山地民居古村落,村民的村居生活都较传统,与自然环境和谐一体。“一旦旅游资源开发过度,纯朴的山地民居生活原生态就被破坏了,长此以往,游客看到的是同质化的民宿,林坑有一天也就不再那么吸引游客了。”蔡钢铁说。
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丁俊清则对此有不同观点。“古村落要保护,村民也要赚钱。没有钱怎么保护古村落?兴建民宿是一个办法,当然,首先是不能破坏原村的村貌和古民居本身的结构。”他表示。
显然,如何在旅游开发的同时注重留存传承独具特色的古村人居风貌,是林坑等逐步走向商业化的古村落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还有一些古村落
慢慢老去尚待人识
3月19日,记者来到泰顺县罗阳镇洲岭社区瑞岭村。该村紧邻泰顺著名的国家级文保廊桥——三条桥、毓文桥,位于泰顺县与福建省寿宁县交界处。由于地处偏僻且村里没有古建筑被认定为文保单位,至今鲜有游人到来。但是,在陈志华、蔡钢铁等专家眼中,瑞岭村是目前温州地区最值得保护的古村落之一。
闲步瑞岭村,在该村村尾,记者看到,当地董氏家族的宗祠、寺庙及文昌阁等3座公共建筑紧挨而立。其中,始建于1662年、重修于1848年的文昌阁是泰顺地区少见的3层古建筑,而董氏宗祠则建于清朝末年。在村头,则保留着大片依山而建的古民居群。充分体现了丁俊清所说的温州地区古村落最大特色,即“公共建筑优先原则、涉外公共中心的考究及村口建设的讲究”。
据泰顺县文保所工作人员潘先俊介绍,目前保留下来的瑞岭村古建筑群,大部分建于1840年以前,当时瑞岭村是浙闽边境的交通要道,村里出过不少大户人家,因而村里的民居多是规模较大的合院式风格,门台、围墙等都建得相当考究。
不过,辉煌的过往如今已无迹可寻。记者在村里一幢名为“昌桥底”的古民居中看到,房屋结构依然完好,但是已经人去楼空,其开阔的庭院被村民租作了养鸡场。在另一处名为“梅树底”的四合院中,则只有一位八旬老人独居一隅,屋檐下堆满了烧火做饭的木柴。
这正是村主任董仁肃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据他介绍,瑞岭村建村于元末明初,明嘉靖年间有董氏一族开始在此繁衍生息。该村目前总人口有900多人,但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发展,常住村里的只有200人左右,且多为老年人。一方面,很多老屋由于无人住居,逐渐出现倾塌的迹象,而村集体财力有限,想修却没资金。另一方面,由于无力配备灭火器等设备,村里的消防隐患不容忽视。“万一老木屋着火了,后果不堪设想。”他叹气道。
相较于瑞岭村,隶属于泰顺县司前镇台边村的圆州古村的知名度要大一些。这座古村位于台边村一条大溪对岸的山脚一带,前面是大片平整的田畴。
台边村党支部书记陈尚松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该处还是郁郁葱葱的溪滩林,后来才被改造成农田。彼时,村民出村需趟水过溪,溪水盈满时则无法外出。最近十几年来,为了交通方便,村民陆续将新房建在了溪水对岸。这也是圆州古村如今得以较完整保存的重要原因。
据悉,圆州为当地黄氏及吴氏两姓家族聚居地,主要古建筑有洋头厝、老厝、第三份、外厝等几处民居,建筑规模较大。2003年,圆州村被列为泰顺县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丁俊清介绍说,圆州村的古民居群在建筑上独具特色。我市古民居一般都属于敞开式的合院式建筑,而圆州古民居入口的门巷都设有玄关,大院并不直面来客,显得婉约含蓄。
隐于深山的圆州古村开始受关注是在2008年以后。当时,电影《我的唐朝兄弟》剧组无意间在网上看到摄影爱好者拍摄的圆州古村照片,于是进驻该村取景拍摄。那之后的节假日,圆州村开始出现一些外地游客身影。然而,少量的游客并没有为该村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随着时间流逝,圆州村又再度被外人“遗忘”。
陈尚松说,村里的老宅能吸引外地游客慕名来参观,村民对此还是感觉挺自豪的。因此,去年听说县里将下拨10万元专项修缮资金,村两委马上先垫付了10万元,将漏雨老宅都翻修了一次瓦片。今年,村里打算将古民居都修缮一遍,村民纷纷响应,然而有劳力,却没有足够的资金。
记者从文物部门了解到,我市还有不少类似圆州村的古村落,尚未得到足够关注,就已经渐渐老去。如位于乐清乐城的黄檀硐古村,曾是我省唯一入选首批15个“中国景观村落”的村庄,近年由于缺乏保护,正面临消逝的危险。
责任编辑:小赖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