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头号活字典的护宝传奇

那志良1998年在台湾去世,家中没有任何收藏品。-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那志良1998年在台湾去世,家中没有任何收藏品。

 

故宫文物在南运途中。-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故宫文物在南运途中。

 

      那志良,人称故宫头号“活字典”。他从1925年故宫博物院诞生起,经历了与文物共生死的全部历程。抗战期间,他护送上万箱文物走过大半个中国,几乎没有丢失或损坏的,堪称世界文物史上的奇迹。

 

  日本《朝日新闻》资深记者野岛刚在《两个故宫的离合》一书中,记录了这段传奇历史。

 

  放置文物的仓库没有暖气,手、脚、耳朵都可能冻伤

 

  1925年元旦,17岁的那志良去校长家拜访,正好清室善后委员会希望校长推荐人才来整理清朝文物。校长说:“你个性认真,马上要毕业了,这不正是个很适合你的工作吗?”

 

  这个委员会是溥仪退位后,在紫禁城设立的,是北京政府为了清点清朝皇室留在紫禁城的物品所设的组织,也是故宫博物院的前身。那志良没多想,第三天就到故宫上班了。

 

  那志良是满族人,满族在清朝是统治阶层,但那家并非富裕之家,这个工作职缺只是个普通的办公人员。

 

  担任整理文物工作的那志良,当时只是个普通的高中生,对于文物不关心,也一无所知。上班第一天,同事问他:“对古董感兴趣吗?”他回答:“看不出来和我家的茶碗有什么不同,不是都很像吗?”同事们笑他:“你家的茶碗一只三毛,这里的茶碗一只可是数千万元。”

 

  北京的隆冬,天气十分严寒,因为怕发生火灾,所以放置文物的仓库都没有暖气,在里头工作相当辛苦,手、脚、耳朵都可能冻伤。

 

  那志良等工作人员的整理清点告一段落以后,故宫博物院在1925年10月10日开放,当天就有两万多人造访。那天场面极为混乱,“想进去展览室的进不去,想出来的出不来”。那志良被分配在紫禁城的养心殿,混乱中喊着:“前面的人往前进,后面还有很多人排队。”一整天下来,嗓子都喊哑了。

 

  那志良刚开始负责的是图书,后来是古物。只有周一休假,周二到周六整理文物,周日对外开放时,就负责展馆的整理。之后他还负责过玉器,经过钻研,留下了许多玉器方面的专论著作。

 

  “老子在运文物的火车上安了炸弹”

 

  1931年1月,故宫理事陈垣把那志良找去。当时那志良的职位是一等办事员。陈垣对他说:“国亡尚有复国之日,文化一亡则永无补救。”并将疏散文物的准备工作交给他。其中,最先要办理的事项就是将文物装箱。

 

  文物从来没有离开过紫禁城,故宫里也没有装箱的专家。当时在北京琉璃厂一带有多家古董商经营的店家,那志良他们就向店里的专家寻求帮助。

 

  有一回,那志良对专家说:“装箱好像没那么难嘛。”专家们就请那志良尝试自己把喝茶的茶碗包起来,再拿起那志良包好的茶碗猛摔,打开包装一看,茶碗碎了。接下来,专家们把自己包好的茶碗猛摔,却毫发无伤—原来专家们是有“绝活”的。

 

  那志良说,这项技法的要点是“稳”、“准”、“紧”、“隔”(每件文物都要隔开)。以最容易损坏的瓷器为例,一开始要将把手和壶嘴用绳状的棉花缠绕,壶内也要塞紧棉花,整个捆成一个长方形。再用细绳绑紧,裹上棉花,用纸紧捆成包。装箱时,木箱内用稻草把瓷器塞紧,每件瓷器要用棉花紧置隔开,封箱后才可以运送。这是相当有难度的技术。

 

  不过,后来故宫的职员也一个个成了专家,因为往后的日子里,文物在中国各地迁徙,那志良等人得不断地重复捆扎装箱。

 

  文物南运的决定,却引发了群众的反对运动。“有文物才是北京,文物没了,北京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有人这么认为。那志良等职员也接到言论偏激的威胁电话:“你是负责搬运的吗?小心没命了,老子在运送文物的火车上安了炸弹。”

 

  第一批运送队原定1933年1月31日出发。当天虽然成功地把文物从故宫送到北京车站,但是车站的搬运工因为害怕被群众袭击而没有出现,不得已,半夜临时决定停止搬运。又过了几天,2月6日,第一批文物才真正从北京出发。那志良即将远赴南方,临行前,他的婶婶抓了一?庭院的泥土给他:“带上故乡的泥土,别把家人忘了。”

 

  第一批文物和运送队伍因战事突变被意外地留在浦口。情势紧迫,指挥系统混乱,当局又一直没选定文物的保管场所。不得已,那志良等故宫职员就在火车上长期待命。职员们互相开玩笑说:“就像扛着棺材来了,却不知道要埋在哪里!”

 

  后来当局决定把古物和图书送到上海,文献放在南京保管。上海把当时在法租界的旧医院大楼挪作保管场地,该大楼是七层建筑,全部提供给故宫文物使用,文物依照种类寄存于不同的病房。

 

  第二批文物3月14日从北京出发,接着,3月28日第三批,4月19日第四批,5月15日第五批陆续运出。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