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文物回流呼唤文化鉴别力

      2013年秋,著名藏家刘益谦以5000多万元从海外竞得苏轼《功甫帖》。民间藏家力促“国宝”回流所赢得的掌声尚未散去,上海博物馆3位研究员发声,质疑这件书帖为伪作,是晚清时期以“双钩廓墨”手法炮制的劣品。

      目前,真伪之争仍在持续发酵。《功甫帖》事件引发了大众对学术与市场的互动,海外文物回流等话题的讨论。

      《功甫帖》事件如何发展?

      刘益谦出手竞拍之时,苏轼《功甫帖》被认为是海内名帖、流传有序,且是苏轼书法流散在民间的“孤品”。

      苏富比介绍称,该书帖是许汉卿旧藏。《张葱玉日记·书稿》及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都曾提及苏轼《功甫帖》,尤其徐邦达以“神采飞扬”为这件书法定论,评价很高。

      但上海博物馆3位专家单国霖、钟银兰、凌利中2014年1月1日发表的两篇学术文章,则几乎全面推翻了这一名帖“流传有序”、“神采飞扬”的说法。

      单国霖提出,该帖疑窦重重,首先是书法气韵不畅,其次是翁方纲题跋疑似为假。而张葱玉、徐邦达等老一辈鉴定专家之所以高度评价《功甫帖》,很可能是因为当时只见到印刷不佳的影本,而非亲眼看见原迹。

      钟银兰、凌利中研究员认为,《功甫帖》墨迹本是以“双钩廓墨”方式造假的伪本,而且它“用墨不精”,像小孩子描字帖的水平。

      3日上午,苏富比拍卖公司对上博专家的学术报告做出回应,措词激烈地表示不同意文章中的观点,坚决认为《功甫帖》为苏东坡真迹,并且将在10天内对文章内容做出回应。可以想见,双方将展开实质性的学术交锋。

      一位资深拍卖界人士表示,“要判别《功甫帖》真伪,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鉴定中国古代书画从来就非易事。”因为,越是年代久远的名人书画,存世量越是稀少,因此可以用作学术鉴定“参照”的坐标也就越不清楚,给真假鉴定带来很多挑战。

      学术、市场能否走向良性互动?

      此次《功甫帖》事件中,另一个备受争议的焦点议题在于:公立博物馆专家为保持学术品质,不为利益方背书,从不介入市场鉴定,这已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上博专家此番为何高调“打市场之假”?

      对此,上博曾有婉转解释,称这次研究报告并非故意为之,而是在研究馆藏《刘锡敕》时发现它与《功甫帖》作伪手法如出一辙。

      一些拍卖界人士对此持保留意见。荣宝拍卖总经理刘尚勇表示,近期苏轼《功甫帖》真伪之争引发公众关注,学术干预市场引发激烈反弹。刘尚勇指出,学术鉴定和市场鉴定的标准不同。学术研究出于公益,不避对错,鼓励争鸣,经常翻案;市场鉴定却要维护私人利益,动则伤筋动骨。两者“交锋”需要慎重,此门一开,学术很可能会为利益背书。

      但更多文化界人士认为,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品、文物打着“国宝”旗号自我包装炒作、以求行销于市场之时,公立博物馆理应打破沉默,承担文化责任。

      上海一家媒体艺术评论主编顾村言撰文称,国有文博机构是纳税人供养的机构,在事关文化底线的事件中,需要有所担当,更需要“理直气壮”地发声。

      事实上,学术鉴定和市场鉴定本应有所交集,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敬畏。正如马未都所说,“《功甫帖》的鉴定对业内是大考,虽九字也包含气象万千,不是随便一个真字或一个伪字可以终论的。我们作为后来人,无论站在何种角度,在传统文化面前都应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