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波:传承与创新——马振书法艺术谈

马振,唐僧寺居士,法名圆良。中国八一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法艺术学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自幼喜爱书法,遍临名家字帖,各种书体皆能,运用娴熟自如,并被行家称道和藏者追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振,唐僧寺居士,法名圆良,河南原阳人。中国八一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法艺术学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直书画家协会会员。自幼喜爱书法,遍临名家字帖,各种书体皆能,运用娴熟自如,并被行家称道和藏者追捧。

 

      笔者向来认为:任何传统艺术,没有很好的传承,创新便是空谈。戏曲如此,国画如此,书法亦如此。

 

      前几年,省会媒体大炒A君:“书法大师”、“气势磅礴”、“空前绝后”等。某日,酒桌偶遇,A君掏出一卷轴作品示我:“请先生雅正。”旁人插言:“价值几十万呀!”满心欢喜,打开看来,却是“龙飞凤舞”、恣意妄为,无由来的飘,无来由的跳,让人找不到北,只感觉眼花缭乱。

 

      问他:你平日里喜欢临谁的帖?

 

      A君满脸不屑:“我从不临帖,现代社会谁还临那玩意儿!我喜欢创新,靠自己的艺术天赋,独立门户,自成A体。我现在被好几所大学聘请为教授,主讲书法艺术。我想用十年的时间,一定会把‘A体’弘扬光大。”

 

      豪言壮语,很是吓人。笔者心想,你自己高兴,玩玩就算了,怎么还当真去教授学生?那我只得担起骂名,去影响他的“艺术生涯”了,免得他再去祸害艺术、误人子弟。于是,后来应邀写了几篇对A君“大作”的不同见解,登在报刊。据说,他现在去东南亚某国当“华人艺术家”了……

 

      大约是在三年前,笔者接触到了马振先生及其作品。经老朋友董新忠引见,他带了两幅习作:小楷《金刚经》和《心经》。观其作品,取颜体结构的宽博,而又无疏阔之气,同时渗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醇厚有味,美感无比。当午我以薄酒相待,小酌交流。相谈虽然不多,但马振的安稳沉静和与其作品相通的个性,使人顿生好感。

 

      不日,回访马振先生。当他闻听笔者兼任家乡唐僧寺(玄奘寺)顾问时,流露出了想皈依佛门、做俗家弟子的念头。看他虔诚、并非戏言,当时我便与寺院住持印现法师取得联系,冒着细雨,我们驱车两个小时赶到那里。呈上作品,印现法师爱不释手,很是喜欢,一直念着“阿弥陀佛”、“谢谢施主”。马振说出自己的心愿后,印现法师推掉了所有求见,带着他入室戒谈,之后办理了皈依证件。

 

      吃了斋饭,天色已暗,印现法师送至门口,还在叮嘱马振:寺内正在筹办书画院,任你为第一书家,你当为佛门添光。

 

      归途,马振先生一路无语,笔者渐渐悟出了他作品中的“安”“静”之意境——字由心生。

 

      见到马振先生的行书,是去年底省会一家公益机构做的“关爱留守儿童”字画拍卖会上,他的一幅四尺作品参加了。其作品经过装裱,悬挂展厅,法乳渊深,笔力沉雄,具有浓郁的“清代第一书家”何绍基之书风。貌似怪诞,实则风格自然跌宕,细腻而粗犷,大有笔未至而意先到之妙。

 

      作品最后被一位收藏家仅以1.8万元拍走,价格不高,这是自然——曲高和寡。

 

      马振先生今年五十有余,交谈中得知,他七岁开始习笔,遍临历代书法名帖。虽生活在乡村,而且收入有限,但买书帖、纸、墨,老婆和孩子向无怨言。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的字帖,是马振的最爱,据说为得一帖,他曾遍寻郑州书店、地摊,几经周折,跑到洛阳一古玩城内,最终获宝而归。受其影响,他的小儿子五岁起便也开始弄墨习书。

 

      记得一次和马振先生谈起他的书法创作,他连忙道来:“可不敢谈创作二字,我临帖才四十多年,虽有一些创新,但先辈的艺术精髓还未完全领悟,只能说是‘临’和‘习’的阶段,创作这两个字太沉重了,实在有点担当不起。”

 

      的确如此,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这是老祖宗为华夏子孙留下来的无价财富,需要我们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在达到了古与今的完美结合之后,才能去创新,去焕发书法艺术的无限生机。

 

      (作者简介:王蔚波,著名文物鉴赏家、美术史论家)

 

      ――原载《理财收藏》杂志2015年6期“名家书画赏析”专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洛阳市政府副市长尚英照会见马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振与著名书法家、省政府接待办王现章处长  王蔚波 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振与唐僧寺住持印观法师等  王蔚波 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振在旅美艺术家黄国瑞工作室  王蔚波 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左起:王蔚波、马振、董新中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