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社会容得下讽刺艺术

      “我爸是李刚”、“城管打人”、“征爹求包养”等剧情取代了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集市,日前,这幅25米长的“新清明上河图”在网络上“火了”。(11月24日《南方都市报》)

      与名传千古的清明上河图不同,新清明上河图更加强调与热点事件的联系,以画画的形式,讽刺与批判丑恶的社会现象。如果单纯以画风整体美感做比较,新清明上河图自然不及正版清明上河图,但仅就讽刺艺术而言,25米长的新清明上河图,古代背景与现代现象的巧妙结合,丑恶行为在画面中的突兀感等却呈现出一种大胆的创新。

      就具体而言,现在距离新清明上河图中所反映的事件,早已告一段落。新清明上河图重新呈现这些,其意义当然已不是为了个案的诉求与正义,而是希望通过记录“前车之鉴”,推动相关群体的反思与进步,给未来以启示与警醒。联系到不久前发生的女干部骂死保安事件,可以得知这种反省并不过时。

      新清明上河图无法与真正的清明上河图相提并论,但其此刻在互联网空间掀起的热度却不容小看。某种意义上,新清明上河图的红火,亦是这些现象尚未得到彻底扭转的一个反映。如果说,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清明上河图中的现象一天一天稀少,毫无疑问它的热度也会随之冷却。因此,围观者大可不必担心新清明上河图的红火淹没真正的清明上河图。

      新清明上河图的走红还反映出一个事实:开放社会容得下讽刺艺术,民众文化生活需要讽刺艺术。从整体画面来看,这种杂糅的艺术似乎有一些违和。但只要是他的画没有违反法律的底线,并在此基础上多少能给人艺术的触动,那就是一件值得点赞的好作品。更何况,社会丑恶现象不会因为没有艺术讽刺就自我消弭,艺术讽刺的作用恰恰在于帮助与疏导此类现象所产生的负能量。以此而论,新清明上河图虽只是一幅网络热点事件与古代风情相结合的画作,但这种独特的绘画风格,所反映出的意义却超越了画作本身,我们对此应持宽容态度。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