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认流通价才能作为艺术品交易标尺

      在报章杂志上,经常可看到某艺术家作品高价成交的新闻。

      在2013年10月5日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中,当代油画家曾梵志2001年作品《最后的晚餐》以1.8亿港元成交,创下全球中国当代艺术品最贵纪录,便在当年的业界吸尽眼球。尽管后来有知情人士揭露,该作品的卖方和买方实际存在股权关系,然而该事件对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

      协议价不具参考价值

      实际上,在国内的艺术品市场上,类似的交易新闻很多,只是成交额各有不同。

      艺术家、卖家和拍卖行作为利益相关方,看重这类消息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爆炸性的新闻可帮助艺术家在行内外吸引关注度。在2013年10月5日之前,许多业外人士可能不知道曾梵志是何人,但借助新闻的迅速曝光,曾梵志成了整个社会的名人,不管这宗交易真实内幕如何,艺术家的社会知名度瞬间飙升。二是,天价成交记录有助于将该艺术家树立成行业标杆,甚至对市场形成一定的传导效应,在未来的市场交易中被业内作为参考。三是,天价成交可以帮助买卖双方实现其它关联目的,譬如在艺术品融资活动中,权威拍卖企业的成交记录,有时候会被一些融资机构作为评估依据,还有就是其它非融资性的财务目的,由于专业性太强,本文按下不表。

      笔者多年观察发现,在国内市场上,一件艺术品被送往拍卖行,比较普遍的目的是出于经营的需要,即使某宗交易背后实为“做局”,其目的多属于想为艺术家在社会上扩大知名度,在市场上提升其作品的价格影响力。

      通过“做局”(即买卖双方协定的虚假交易行为)的方式来影响市场,所以会被当前一些艺术品经营机构或艺术家当成追名逐利的捷径,根本的原因在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俗话称“水深”。众所周知,对一名专业的艺术品投资收藏者来说,偶然成交的记录是不可能作为未来交易的参考的。然而,一般的大众收藏者,并不具备任何与艺术品相关的知识,进入市场的时间比较晚,所以不可能积累到足够的经验来应对这样的专业判断。一旦身边缺少专业的投资顾问,他们被这类行为所蒙蔽是百分之百的。

      成交记录越多均价越准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障自己的交易安全?笔者认为,调查和了解该艺术家作品在市场上的公认流通价是比较可靠而有效的办法。公认的流通价,即以正常的交易手段,买进一名艺术家的作品,能够转手卖出去的价钱。因此,要了解它,只有在二级市场上去摸索。为了提升信息的可靠性,我们可以在某段时间,尽可能多地搜集该艺术家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的公开成交价格。试想,一家机构为别人操盘,每年做10个局有可能,但做20个或30个局的可能是比较小的。从这个逻辑出发,我们找到越多的成交记录(赝品除外),算出来的平均成交价格就越接近其作品在市场上的公认流通价。

      有人问,万一找不到足够的成交记录怎么办?那只能证明其作品在市场上流通量很少,活跃度不高。鉴于学术标准与商业标准在现实中存在脱节,如果从短期的投资目的出发,不建议购买市场活跃度较低的作品。如果纯粹出于个人收藏爱好,则另当别论。

      当前,不少专业的收藏家不愿意亲自找艺术家或到其代理机构去拿货,而是宁愿花费一定的“佣金”到拍卖行去竞拍,原因就在于艺术家或代理机构开出的单价,常常大幅高于市场公认流通价。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笔者也观察到,有个别艺术家为提高个人身价,也会大批量把自己的作品拿去上拍。由于在二级市场上,买家仍掌握着足够的价格决定权,因此,类似行为要实现抬价的目的不容易。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