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华美的汉字贵族——鸟虫书

  1973年,甘肃居延考古队在居延肩水金关遗址发现一件红色织物,上边有系,正面墨书“張掖都尉棨信”六字。经考证,这件“棨信”就是古书上记载的“信幡”。颜师古注《汉志》时提到,“虫书,谓象虫鸟之形,所以书幡信也。”由于这件棨信上的字体笔画盘旋屈曲,如虫体般蜿蜒,有别于常见的篆体字,故李学勤先生怀疑它就是文献中记载的“虫书”。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记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隸书。”因古代的“虫”字意义宽泛,不仅包括今义的虫,还可以包括所有的动物。所以,其中的“虫书”,也是鸟虫书、鸟虫篆的另一种称法。

 

  鸟虫书,是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诸国的一种特殊文字。春秋战国之际,汉字形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地域色彩更加浓厚,鸟虫书作为其中的一支,常以错金形式出现,高贵而华丽,富有装饰效果,变化莫测,颇难辨识。

 

      鸟书的笔画作鸟形,即文字与鸟形融为一体,或在字旁与字的上下附加鸟形作装饰,如越王勾践剑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资料图:越王勾践剑铭(局部)

 

  这种字体多见于兵器,少数见于容器、玺印,至汉代礼器、汉印,乃至唐代碑额上仍可见。虫书笔画作蜿蜒盘曲状,中部鼓起,首尾出尖,长脚下垂,犹如虫类身体之弯曲。春秋晚期楚王子午鼎铭,除少数几个字近鸟书外,其余多属虫书。吴王子于戈铭亦是鸟书与虫书。虫书不仅见于容器、兵器,还见于战国古玺及两汉铜器、印章、瓦当。可以说,鸟书与虫书都是以篆书为基础演变而成的一种美术字体。

责任编辑:泽恩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