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新安画派

编前:新安画派在当时打破了四王在画堂上一统天下的局面,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了艺术从生活中来。中国文物网有幸采访到了现当代安徽美术界的几位代表人物,听听他们是怎样解读与认知黄宾虹大师与新安画派。

       林存安:继承传统、师法自然的绘画道路(安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黄宾虹是中国画艺的大师级人物,在继承和弘扬新安画派艺术精神内涵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不单是在绘画,黄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啻是历史、哲学、人文、包括地理都有着丰厚的修养。

     

      首先,黄宾虹早年的启蒙导师受新安画派影响,而地域关系也起到很大作用。加之其对于家乡自然风貌的熟悉,因此对于新安画派和作品很注意研究和思考。其二,新安画派崛起于明末清初,一批画家创作内容与精神及地域状况基本相同,可谓是“绝仕途,断尘念”。专心绘画艺术,超然物外,这是他们共同特点。由于生活在自然之中,作品鲜活富有生命力。继承传统并师法自然一直是我国绘画要走的正确道路。新安画派恰恰反映出了这一点,形成了自己独特面貌。其三,人文式绘画的根基基础,而新安画家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和精神追求,体现出了绘画中的思想性。黄宾虹绘画在这些方面有很出色的继承,表现在,一、高度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对中国的儒师道文化掌握的非常精深,包括道、儒、佛教。黄宾虹在这一点上就读懂了新安画派。二、师法自然。黄宾虹画山水深入生活,在自然界按照中国传统绘画写生方式,领略自然精神而不是画具体物象。三、表现自己的独特审美倾向,简言之创新。新安画派创新主要是通过自然的师承表达自我思想感情,自然思想化。因此黄宾虹的审美倾向在山水上表现很浑厚,新安画派的某些不足,恰恰被黄宾虹弥补上。既是继承,又是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

 

      章飚:绘画文化之集大成者(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安徽的历史悠久,表现形式多样,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新安画派有着长达四百五十年到五百年的深厚历史,这是其他一些画派难以企及的。新安画派的风格以“简淡高古,秀逸清雅”闻名,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从安徽走出的大师黄宾虹也是如此。

      黄宾虹早期的作品深受新安画派的影响,反复强调“笔墨”,而最大的艺术造诣是在晚年修炼成熟,不顾八十高龄的年迈不断创新,对于绘画孜孜不倦的探求令人敬佩,因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如此,黄宾虹不单是在绘画领域,在书法、诗词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探究,积极主动地将书法原理运用于绘画,并取得卓越的现实效果。可以说,黄宾虹的绘画是建立在书法基础之上的楼阁,它的稳固和高度关乎书法。

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曾提出中国的国画家基本有两大派别,一是以李可染为代表的将西方的画派引入到中国画中。因此李可染的山水画用到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也应用了西画用光和色彩的素描手法。二是中西结合的派别。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林风眠先生。而黄宾虹为代表的山水画家是在中国山水画上面进行改造,用中国传统的笔墨进行创造,完全是中国与民族的,传承与现代的新式表现方法。那时表现山水多用赭色,而黄宾虹却以墨设色,因此也被称作“黑宾虹”,以笔墨著称。黄宾虹可谓是是近代山水画的高峰,勇于开拓和创新,虽早期也是不为人们所理解,但事实说明一切,短短不到五十年就得到许多人的承认和传扬。当然,没有经过长时间的修养、认识和考验是不会为大众所接受的。在如今美术界,黄宾虹的笔墨被认为前无古人,不受西方的影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大集成者。

 

      杨国新:走出“围城” 笔墨独到(安徽省文联委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安徽省油画学会主席)

      黄宾虹生长在新安画派的发源地,是从安徽走出的画家。丰富的山水形象以及新安画派的传统风格使他对新安画派有了最初的认识。于是由这种认识慢慢走出去,开阔眼界,最终成就了其艺术风格,成为了一代大师黄宾虹。而黄宾虹对于新安画派的继承与发展是从系统整理、批判吸收、异质融合、追求“化”境四个方面入手。这种艺术发展规律,反观传统后,就其继承、发展融入自己的艺术生命,创造出新的天地。实际上正是顺延。四方面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当然,把传统推敲吸收后转化为自己的艺术风格与艺术语言是最重要的。单单研究、继承传统远远不够。   

      李可染曾说过“对于传统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功力打出来”。黄宾虹之所以成为一代大师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晚年时他认识到了这些,从“围城”中走出,于是在继承传统后“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单是新安画派,实际上黄宾虹接受了中国诸多画派的风格与精髓,研究了多种传统的艺术,其中包括西方的绘画风格及艺术思想。因为黄宾虹对西方艺术认识很深,成为最早提出“中西融合”的一代大家之一。而黄宾虹的艺术语言又非常之丰富,画法多样,对线条的应用精妙绝伦,创造了山水画的里程碑。我认为,到目前为止虽然国内师承黄宾虹画的人很多,但却无一人超越,这可谓是黄宾虹的独到之处。

 

      王佛生:传承与创新的新层面(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安徽黄宾虹画院院长。)

      我们定位的新安画派,大都从渐江开始,至汪采白结束。而以后黄宾虹、赖少其等人的出现使新安画派在之前的思想基础上得到进一步传承,新安画派的创始人渐江恰逢明亡清初之时,而黄宾虹又值清末民国初期,他们在这截然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特点又有所不同。时代对于绘画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从渐江开始,在某种意义上是汉民族对满清进京后在文化方面上的一种排斥,因而用逃避现实的行为来表现自己内心的不满,于是把内心的感情寄托在作品之上,于是就显现出一种冷峻疏远的风气。从艺术角度上理解是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反应,形成中国山水画在艺术上独特的表现形式。而我们在研究新安画派时主要从移民情结、寄情山水、重视笔墨三个方面入手。笔墨是传承中国山水画表现绘画艺术的重要载体,它体现了中国画特有的艺术感,故而形成新安画派这一具有明显区域风格的特征。

      渐江时期新安画派画风清淡素雅,而黄宾虹后期不断的提出“浑厚华滋”,主要依托于他所处的年代。那时清朝没落,民国诞生,人们受改革思想,对前朝否定的思潮以及受西洋艺术潮流的冲击全部融汇一体。因此在上世纪民国初期就形成美术多元思想的交汇。在这种交汇中,黄宾虹是传承的,同时也是改革的。抗战时期,黄宾虹又带着一份民族感,开始把这种感情思想融汇在绘画中,他认为中华民族渊源悠久,是博大的,浑厚的,是其他国家和民族难以企及和改造取代的。这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赞赏。这种精神用艺术语言表现出来,形成了他独特的“浑厚华滋”风格。所以他在传承文人绘画讲究“学养”、“学问”的前提下把笔墨加以发展直到极致。他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体现在绘画中的基本要素,既是“技”方面的提炼,亦是“道”的方面的提炼。从黄宾虹绘画作品中,单在笔墨的变化上,就可以得到艺术上的享受,这不仅是中国画审美的一种特有现象,也同西方表现主义思想不谋而合。

      因此,从渐江到黄宾虹,给人们留下一条清晰的、传承有序的、开放包容的中国山水画发展轨迹。他注定要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许宏泉:追求传统  回归正宗(著名画家、鉴定家、批评家、)

      黄宾虹在徽州生活多年,新安这片热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可谓影响其非常之深。然而到北京以后,在抗战时期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黄宾虹沉静了下来。他曾把自己比喻作“蝉”的一生,而北京这段期间则是“蛹化期”。于是创作出大量带有实践和经历的作品,并深入研究新安画派,对新安先行者进行文字研究,使得他对渐江的绘画、气质以及人格魅力非常崇敬,而在当时张扬渐江的艺术思想很有现实性与积极性。另外,黄宾虹在年轻时也曾参加革命,并非只是埋头阅书作画的迂腐文人,而是充满革命热情,这就影响到他在艺术上的不懈追求。在当时,黄宾虹提出从宋元到清初,从扬州八怪到海派以后文人画市井江湖对于中国绘画的破坏很大,使中国画的笔墨渐渐脱离正宗。因此,他把寻求笔墨的正宗作为一生的追求。我认为,黄宾虹如此追求的契机正是源于对新安画派的研究。简而言之,他艺术生命力的根源是新安画派,没有新安画派,没有新安这片沃土,就没有黄宾虹。

 

      任何一门艺术对待传统时尊重当放到首位,先尊重而后研究。黄宾虹之所以发展新安画派也是在此基础上沿笔墨正宗的道路,与其说是发展,实际上我认为它更是一种回归。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