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北京十大艺术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宋庄原创艺术聚集区

“北京,是国内"文艺青年"聚集的城市,而北京各大艺术街区,又是这个城市最具艺术气息的区域。随着艺术家们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也打破了艺术街区形成伊始的平静。在盘点北京特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本期TOP10邀请业内人士探讨北京艺术街区产业的现状和前景。”

No.1 宋庄原创艺术聚集区

宋庄原创艺术集聚区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村,是中国最大的原创艺术家聚集地。随着1994年“圆明园画家村”的方立钧、刘炜、岳敏君等一批自由艺术家迁徙到宋庄,宋庄艺术区渐成规模,开始被称为“画家村”,由原来单纯的艺术家居住性聚集形式,逐步发展为原创艺术家、画廊、批评家和经纪人等共同形成的艺术集聚区。

No.2 大稿国际艺术区

大稿国际艺术区总建筑面积为1.7万平方米,由六个大车间和一栋三层办公室及其他辅助功能厂房建筑组成。艺术区内清静幽深,树木与建筑协调自然。大稿是由北京大稿国际文化整体策划、整体运营、统一管理的当代艺术区。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进驻后,大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 和“LOFT生活方式”。

No.3 酒厂·ART国际艺术园

酒厂·ART国际艺术园是由经营不善的酒厂重新改造而成。艺术园内除了云集国内优秀的艺术家外,一些国际著名的艺术机构,如画廊“阿拉里奥北京艺术空间”、“表画廊”、“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中心”、“香港奥沙艺术空间”等也陆续进驻这里。艺术家和艺术机构成为推动园区创新发展的核心元素。

No.4 环铁国际艺术区

北京市地图上东北角的圆形铁路圈,圈出了一拨艺术家。这里原来是堆积货物的仓库、奶牛场和养鱼场等。随着798的兴起,距离不远、租金便宜的环铁成了798各空间的仓库。这里也渐渐出现了艺术家创作的身影。在这个798的卫星艺术区,自给自足的艺术家在这里创作,完成后去798出售,闲暇之余,还可以在附近钓鱼、打高尔夫,很是惬意。

No.5 草场地艺术区

草场地艺术区不像酒厂艺术园、环铁国际艺术区是公司、企业有规划地建立而成的,它是自发形成的。但它又不像798那样是一片大工厂开发成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没有特定的边界和框框把它束缚起来,它的松散使它更加自由和灵活。正因为如此,草场地被认为是真正纯粹的艺术区。

No.6 方家胡同46号

2008年以前,这里是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建成的礼堂、锅炉房、恒温车间、办公楼等各种建筑混合成的厂区。2008年,一个以空间艺术与视觉艺术为主体的创意园区在这里诞生。如今这里聚集了不同艺术领域的实体,这些实体各自具备不同的创新理念,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成果。园区内还有艺术酒店和主题文化餐饮等配套设施,也汇集了当代表演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机构与人才,将一个全新文化(300336,股吧)生态呈现出来。

No.7 北京二十二院街艺术区

北京二十二院街艺术区的最终设计融合了古典风格与现代气息,集中了中国不同地区的建筑符号与特征,并融入了当代的元素。艺术区采用准入制的形式引入更多的顶级消费品牌及艺术展厅、画廊、主题餐饮、咖啡厅、酒吧、私人会所、特色夜店等高档消费场所,成为一道独具风情的城市人文景观。

No.8 费家村艺术区

费家村是坐落在朝阳区崔各庄乡西北方向的一个小村落。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村庄的四面环山、深谷幽壑,但是它特有的古朴艺术气息吸引了不少艺术家聚集于此,使之成为艺术家的栖息地。从艺术家聚集的松散部落,到艺术家工作室、画廊混合的商业群落,费家村艺术区形成了以“画家村”为底层,画廊聚集区为中层,艺术时尚地标为顶端的艺术区金字塔布局。

No.9 雍和艺术区

与798、宋庄及草场地不同,雍和艺术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坐落于北京市中央。临古老的护城河而立,与金碧辉煌的佛教圣地雍和宫隔河相望,背倚昔日皇家园林地坛公园,是北京城惟一一个坐落于都市区的国际艺术区。仍在不断成熟中的雍和艺术区,已经开始频繁举办各类艺术展览、艺术文化教育讲座、艺术沙龙等活动。

No.10 一号地国际艺术区

位于京城北部的一号地国际艺术区是按照“土地+艺术”的总体思路,由多家单位共同投资兴建的当代中国最具集聚效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区,被誉为“中国艺术硅谷”。它不是创作意义上的画家村,而是市场状态下的艺术工厂或者文化艺术产业园。

漫话TOP10

艺术街区:

从艺术群落到商业区域

从韩国的明洞到纽约的苏活区(SOHO),再到北京的798,单纯的“艺术群落”正在演变为商业化艺术区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讲师王馨欣表示,在北京艺术区形成的过程中,艺术家创造了琉璃厂“前店后厂”式的艺术区模式:创作用的工作室,同时是艺术家展示作品的地方。北京大部分艺术区远离市区的喧嚣。

业内人士看来,随着艺术家的聚集,及以798为代表的艺术区影响力的提升,相关部门开始提供政策性的支持。之后艺术区的地价、租金开始攀升,艺术家因负担不了昂贵的房租而不得不搬出艺术区。商铺取而代之。

从艺术家的集聚,到艺术经纪、画廊等商业运作团队的到来,在艺术区的产业链已形成的时候,一部分艺术家却不得不撤离。面对宋庄正在兴建的许多艺术画廊,宋庄印象街艺术区的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市场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艺术区市场化运作,既为艺术家带来地价上升的经济压力,也带来了更多的交易机会。

王馨欣表示,在北京多数艺术区还处于艺术家自发式的管理阶段的当前,艺术区商业化运作面临诸多困境。艺术区产业链相对脆弱。艺术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保护和长足发展,需要在艺术家自治的前提下,借助政府的政策性支持,以市场需求为引导,结合经营者、管理者和市场规律力量共同促进艺术区的发展。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