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藏家藏品“安家”青岛


张凤坤和老伴儿在院子里摆开自己部分藏品,一一讲述版别区分。

近日,临沂一位老人在看到本报“藏在青岛”系列报道后,主动与记者联系,希望记者能帮他让藏品在青岛“安家”。记者专程赶赴临沂,见到了临沂郯城的张凤坤老人。50多年里,他从几十吨“废铜烂铁”里,凭自己独具的眼力,搜集了一万多枚铜元古钱币,立志要把历朝历代的古钱币按“版别”分门别类地排列出来。迄今为止,从秦汉时期的半两钱,一直到清代末期的宣统通宝,跨越两千多年的万余枚钱币一一按铸造的版别分类完毕。

  50年收藏古钱万余枚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张凤坤收藏的珍稀古钱币达1万多枚,起讫年代从秦汉的半两钱一直到清朝的宣统通宝。“这些钱币横跨的时间长达两千多年。”张凤坤说。

退休以前,张凤坤是临沂郯城的一位数学老师,古钱币收藏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50多年来,我经手的铜钱不下几十吨,这1万多枚铜钱是我一枚枚挑出来的,鉴定为精品的留在手里,没有收藏和研究价值的古钱会退回市场。”张凤坤说。

  愿把藏品送给青岛藏家

“我收藏的古钱币,是我一辈子的心血,又岂是钱能衡量的?我收藏的是铜钱,但收藏这些绝对不是为了钱;名和利,对于我个人来说,又有什么用?”说起这批藏品的价值,张凤坤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我曾受邀到青岛参加过几次鉴宝会,专门负责古钱币真伪的鉴定工作,对青岛良好的收藏风气非常敬佩,期间也遇到了不少专业的收藏家,他们的胸襟和气魄,他们藏品的丰富都让我非常尊敬。”张凤坤老人说,青岛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考虑自己藏品的归宿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青岛这座美丽的城市。目前张凤坤老人已经确定了古钱币的接受者。

张凤坤对古钱币的痴迷,还体现在他对古钱币的研究成果上。他还按照不同时期的版别差异,把古钱币分门别类地装成了册子。在收藏的道路上,他将自己的研究和心得写成文章,50年来笔耕不辍,在《中国钱币》《江苏钱币》等诸多权威钱币研究杂志上先后发表了300多篇古钱收藏方面的论文。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