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光:摄影记录历史 影像和谐生活

新闻背景:权威的摄影家给摄影的定义是:摄影最本质的核心是记录,不加任何主观色彩的忠实而客观的记录。无论是艰苦卓绝的战争时期残酷的战争场面,和平时期欢乐祥和的生活场景,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时代赋予社会的巨大变迁,摄影都忠实地承担起对客观世界的记录功能。对于人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摄影家的作用就在于,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搜寻和捕捉那些美丽的瞬间。在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热爱摄影。就摄影的社会功能等问题,本刊主编采访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前光先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前光,男,蒙古族,1960年生于河南,研究生学历,高级记者。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历任陆军38军336团政治处宣传股摄影报道员、新闻干事、总政治部解放军画报社记者、解放军报社画报部记者、主任记者。1996年9月任中国摄影报社副社长、总编辑;2001年5月任中国摄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2005年8月任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秘书长;2006年11月任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

曾多次圆满完成重大事件的报道,如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全国运动会、亚洲运动会、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等。主编有《世界遗产》等图书,与美、英、法、澳等国摄影师合作拍摄并出版了大型画册《俯瞰中国》。

近30年来作品数十次在国内外各种摄影大赛中获奖,曾获得“首届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中国文联“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等荣誉称号。还多次担任国内外各种大型摄影展览和大奖赛的评选委员、评委会主任,组织举办中国摄影艺术节等大型活动。

主持人:裴力

嘉宾:李前光

主持人:作为中国摄影事业的领军人,您认为摄影艺术具有什么和其它艺术门类不一样的社会功能?

李前光:摄影不仅是一门艺术,还具有传播和记录的作用,摄影作品既有审美价值,也是记录历史和现实的工具,更是传播的载体和方式。摄影是直观的视觉艺术形式,在承担传播知识、公众教育的社会责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影像充满了人们的视野。影像能最真实、形象地记录历史和现实,这些影像对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有极高的价值。摄影人在记录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要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感,通过对摄影艺术的追求,不仅获得自身审美情趣的提高,更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主持人:请您介绍一下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基本情况。

李前光: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摄影组织。目前是世界上人员最多、实体最丰富的摄影组织,员工200多人。设有《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出版社、中国摄影网等媒体和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等单位,举办有中国摄影金像奖、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中国摄影艺术节等知名摄影品牌及活动。在繁荣中国摄影事业、服务摄影家、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主持人:说起品牌活动,刚刚结束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参展人数众多,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请您说说基本情况和特点。

李前光:首先,这是我国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摄影艺术展览。参评作品数和参评人数远超上届。作品数达18万多幅,比上届增加约84%,参评人数近1.6万,比上届增加63.2%。参评者覆盖了我国内地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还有一些海外作者。总来稿量远远高于荷赛、奥赛等世界知名摄影比赛。其规模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来说,都是很难突破的,这是我国一个十分特别的摄影文化现象。不仅是影展前期宣传成功的一个表现,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经济进步和人民群众追求精神文化的体现,更是我国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表现。

其次,影展作品在内容上比较全面地展现了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北京奥运会、汶川和玉树的抗震救灾等,是我国社会发展面貌的记录和缩影,曾起到了很好的凝聚力量、传播爱心、记录历史、见证辉煌的作用。

主持人:本届全国影展是在江西宜春市举办的。我注意到协会的很多活动都和地方政府合办,比如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是在云南大理举办,最近协会又参与主办了黄山世界遗产二十周年纪念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对地方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李前光:中国摄协的职责除了繁荣和发展摄影艺术,还应该利用摄影艺术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摄影艺术的繁荣进步。中国摄协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将摄影文化与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相结合,既通过摄影活动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又依托地方旅游资源推动摄影创作和交流,已经成功打造了中国摄影节等众多知名品牌,是合作共赢、成果共享的。事实证明,摄影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推广平台。云南元阳梯田就是其中一例。在摄影的宣传和推动下,元阳梯田从默默无闻到被广为人知,据媒体统计,当地的旅游经济也因此得到极大的发展。同样,大理、黄山等地的摄影活动也成功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主持人:目前我国的摄影事业在国际上处于什么地位?

李前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富足,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喜爱摄影。中国摄协的会员已有1万多名,团体会员数也达到40余家。与此相适应,摄影爱好者的队伍也日益增加,呈现出喜人形势。在近年金融危机中,国际大品牌的摄影器材和耗材在欧美的销量急剧下降,惟有在中国一直不降反升。同时,中国的影展影赛、摄影节的规模、水平不断上升,有些已经比肩甚至超过国际知名摄影赛事。中国摄影家在国际上获得的奖项和知名度也越来越多。近年来,中国摄协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角度也发生了变化,派出的展览主题更加丰富,用影像展示了中国文化。很多国家的旅游局,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包括附近的印度等,直接和中国摄协联系,邀请中国的摄影家去他们国家需要开发和宣传的地区创作、拍摄、办展览。同时他们也表达了来中国参观、游览和创作的强烈愿望。

主持人:您曾在2008年主编过一本画册《世界遗产》?

李前光:是的。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为了用影像表达奥林匹克精神和世界遗产精神,策划了这本我国首部涵盖全球878处世界遗产的大型画册《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了中国的世界遗产。编号001号的限量画册被88岁高龄的国际奥委会终身荣誉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收藏。收录的摄影作品都是中国优秀摄影家拍摄的优秀照片,装帧设计理念包含了“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等诸多中国元素和世界大同的国际元素。我们希望通过北京奥运会的机会向中外来宾介绍一下中国,使大家加深对这个古老民族的理解。同时希望通过这本画册,让所有的人看到摄影的魅力和摄影家的骄傲。

主持人:和别的世界遗产图书比,有什么特点呢?

李前光:第一,这是一本内容比较全面的图书。第二,这本书图文并茂,它不仅有大量的文字背景材料信息,同时照片非常精美。我是摄影家出身,要尊重摄影家,敬畏摄影艺术,在选片子上十分严格,用非常严格的条件和眼光来选择。第三,精美,最精美的照片、设计以及印刷工艺。

主持人:这对展现中国文化是一个很好的窗口,以后还有通过这种影像方式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打算吗?

李前光:我现在、将来都一定会做下去。我认为最好的国际语言就是影像。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文字可以看不懂,照片是都能够理解的。在多年的国际文化交流当中,我发现照片是特别适合用于国际文化交流的。我曾多个国家调查,一般每个国家大使馆的门口都会有一个橱窗,橱窗里一定放的是照片。我会运用影像不断向外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会把国际上的优秀文化通过影像介绍给中国。这是让我一直为摄影事业感到骄傲的。

主持人:期待看到您更多的作品。很多摄影发烧友都想在宣传家乡方面做一些工作。作为摄影专业人士,请您给这些摄影发烧友提些建议。

李前光:摄影现在是很大众的艺术活动,非常受老百姓欢迎。我也看到很多爱好摄影的人渴望学摄影。有一种人感觉自己水平不行。还有一种人觉得自己的相机还不够好。实际上摄影艺术最大的魅力不是拍的有多好,也不是用了多好的照相机。摄影最核心的本质是记录,你真实地拍摄了一个非常值得你记住的景观,无论是家乡的人还是景,都有可能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献,摄影的使命有时就是这样的简单而又永恒。

主持人:拍摄的时候除了您刚才提到的记录,是不是还要成专辑、成系列,要关注宏观,又要关注细节的拍摄,才会给未来留下丰富的影像素材呢?

李前光:摄影应该分三部分,首先是个人,摄影对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呢?照相机对家庭和个人是储存和收藏你美好瞬间的工具。家里的人什么时候拿照相机?一定是亲人们团聚,要过节了,孩子过生日了,或者是出去旅游了,都是非常美好和不愿忘记的瞬间。多一点拍摄的意识,可能就会为你的人生多积攒了很多美好的值得你回味的瞬间,实际上就留存和放大、延伸了快乐的时刻。

摄影对工作,摄影对工作是非常好的工具,能提供帮助。我多年前去台湾的时候,发现台湾的警察都是摄影家,每人都背着一个照相机,后来我才知道,是看哪个车违规了,就把它拍下来,以便有证明可以更好地处理问题。所以,摄影对工作是一个特有的工具。

摄影对事业,如果想成为优秀的摄影家,不仅要有良好的技艺,还要有社会责任感,深入生活,潜心观察,把自己的爱好和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才能焕发出摄影艺术最大的魅力。

主持人:谢谢您今天给我们介绍了这么多,让广大读者了解了中国摄影的现状和摄影的社会功能,期待再见。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