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李耘燕巴蜀石窟绘画作品展”在四川博物院成功举办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赵莎) 12月6日至11日,“涅槃——李耘燕巴蜀石窟绘画作品展”在四川博物院成功举办,此次画展展出了艺术家李耘燕近十年的艺术创作。艺术家李耘燕现为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多次进修、访学于中央美术学院。近年来,她常年在巴蜀两地的洞窟考察、写生,这次画展正是她这十年来潜心研究创作的成果,同时,也是近十年来创作成果第一次集中在公众面前亮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此次展览虽定名为“巴蜀石窟绘画作品展”,但李耘燕的作品并非单纯的对景写生和宗教绘画,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实验性的绘画语言将石窟造像进行了再创造,画面中的一些微妙的色彩关系无不让观者感到震撼。由于李耘燕近十年来一直潜心创作,吃穿住行皆在巴蜀地区的各个洞窟,她的作品鲜有外人知道,因此此次作品的集中展示亦给了批评家们不少惊喜。

尽管,李耘燕的绘画作品大多采用的是写实手法,但是在同期举办的研讨会上批评家们仍然使用了“当代艺术”一词,因为在批评家们看来,随着批评的社会学转向,当代艺术的价值指向也逐步从单纯的作品语言批判重新转入到人的解放和自我批判,而李耘燕的作品正是体现了对当代人的一种信仰和灵魂关怀。在近几年,传统文化开始成为社会的热点,而信仰危机等等问题一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李耘燕的作品纳入到这个角度去思考,无疑从另一种传统的角度对这个社会的问题做出了回应和思考。批评家王林在研讨会上批评了成都地区近来当代艺术中出现的“花花草草”现象,同时对李耘燕的作品做出了肯定,并鼓励她用现在的作品去创造出新的作品。

李耘燕在中央美术学院访学的导师靳之林专门发来贺电,并提前在北京接受了媒体采访,对李耘燕的作品做出了高度评价,在他看来,近几年文化复兴的呼声很高,而真正落实到实践的很少,李耘燕正是从自身的角度做出了文化复兴实践性的一步。他同时鼓励李耘燕将自己的艺术成果引入到教学之中,对建构有别于西方审美的东方艺术教育体系做出贡献。

在这批作品之中,李耘燕的艺术手法也是多变的,除了大多数采用写实技法来完成自己的艺术表达之外,李耘燕也在尝试用传统的写意手法来表达石窟造像的语言维度。现场看过作品的批评家及观众均表示,在文化遗产和宗教价值之外,李耘燕作品的艺术价值着实让人意外惊喜,似乎在当代艺术的西南重地又新发现了一位大隐于市的优秀艺术家。

开幕式当天,数百人到场参加了展览,同时与会的批评家有王林、何桂彦、杨卫、段君、彭肜、陈默、鲁明军以及伤痕美术的代表高小华、成都当代美术馆副馆长蓝庆伟等,在研讨会上,除了对李耘燕作品的艺术价值给予肯定外,也对其今后的艺术创作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