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不应该与画廊抢饭碗

  年底是各种文化艺术品博览会密集上演的旺季。艺术家从来不会缺席这类展会,同台竞秀的还有画廊、艺术馆、经纪公司、拍卖行和文化商店等其他组织机构。因而,艺术家群体也被公认为是这些经营机构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艺术家以独立主体的身份进入市场,与艺术品经营机构直接进行商业竞争,在欧美发达国家并不多见,堪称中国这类艺术品新兴市场特有的现象。笔者常常光顾广州 艺博会、艺术广东和深圳文博会,偶尔跟国外画廊或学术机构负责人交流。他们说在他们国家,艺术品市场起步早,市场主体有很强的契约精神,不仅交易模式比较 成熟,市场机制也相对健全。成名艺术家很少直接到市场上去推销作品,而是交给专业经纪人打理。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首先,艺术家没时间参与商业活动。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艺术和市场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本质上还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艺术家的本职工作应该是搞好艺术创 作,在创作之外,最多参与一些学术圈内部的交流活动。这些事情已经占据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何况还有私人的家庭生活,哪有时间去理会纷繁复杂的商业利益关 系?这里边包括关系的建设、维护、拓展,矛盾冲突的预防、排查、协调和解决,关系资源的转化、交换和变现等等,每一样都可以钻研一辈子。

  其次,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社会分工,艺术家作为艺术品的生产者,没必要玩跨界。在艺术品市场中,一级市场有画廊、经纪人和展会公司,二级 市场有拍卖行,三级市场有各种策划机构和配套产业经营公司,每个领域都已经派生出大量专业和成熟的市场参与主体,以后随着市场的细分,还会有更多。在艺术 品的推广经营方面,专业机构比艺术家拥有更多时间、经验和资源。

  再次,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在此基础上才形成了现有社会价值和伦理道德体系。艺术家太多跨界,不仅抹杀了别人的价值,抢了别人的饭碗,也会影响行业生态结构的平衡。

  每次听到外国同行讲这些大道理,我都感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笔者曾多次在专栏中提到,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下行的压力大,整个艺术品行业还在延续调整趋势, 什么时候到底,谁也说不准。对所有艺术品市场参与者而言,到了最困难和焦灼的时候:由于市场主体的混乱、交易模式和机制的不成熟、市场规则体系的不健全, 更削弱了大家在“弱市”面前的抗风险能力。

  这段时间我们看到,由于资金链断裂,一些经营多年的画廊纷纷倒下;由于投资者信心大跌、藏家抛售,市场存量作品太大,部分艺术家作品价格被腰斩或者全面滞 销;一些靠炒作起家、依靠杠杆大量囤积艺术家作品的机构,由于没有能力偿还银行的贷款,甚至已经在局部引发金融风险……艺术圈“坏消息”不断,令人更加不 安的是——有些艺术家无视整个市场持续向下的现实,为了自己的一点小利益,依然在违悖市场规律办事,甚至与弱势机构联手来打压相对弱势的市场主体,这无异 于是在加剧市场环境的恶化。本来,艺术家与画廊抢饭碗已经很普遍,加上拍卖行在市场交易中的压倒性优势,画廊机构和经纪人公司几乎没有了生存空间,如果艺 术家对混乱的交易模式继续推波助澜,画廊和艺术经纪人很可能就会退出市场。

  投机或许会吸引大量社会资本的进入艺术品行业,从而加速行业规模化发展。但是,如果投机影响了市场商业生态的平衡,反过来就会加速市场现有体系的崩溃。虽 然从客观规律来讲,衰亡即意味着重生,崩溃也会催生重建。然而,国内的艺术品市场,刚刚经历二十多年的大发展,尽管整个市场体量及容纳的社会资本,还远不 及股市和房地产,但是,艺术品已经成为民众公认的重要投资工具。与其看着一个新兴市场崩盘,不如反思其中的不足和弊端,尽快找到解决的办法,把当前的行业 回调看成是推动市场进入一个全新阶段的拐点。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