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黄庭坚谈当今草书创作之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局部

 

  草书可以说是一种海纳百川,最有想象力、最有发挥余地的书体,其艺术性在诸书体中也是最高的。草书一方面作者要有高深的技法、扎实的基本功做基础;另一方面,作者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而此也为草书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再一方面,作者还要具备诗人般的浪漫情感,情感的恣肆因浪漫而颇具神态、意趣。草书这些综合的要求,更要求追求笔法、墨法、线条的锤炼以及结字等诸多因素的高度统一,从而使一些书法作者望而却步。

 

  黄庭坚的创作精神

 

  黄庭坚在草书艺术创作层面上的高度,奠定了他在书法史上的历史地位,是历代草书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然而,综观近、现代草书创作,黄庭坚在草书创作空间上,对当代草书创作上的影响愈发式微,至现代已岌岌可危了。从系列国展中可以看出,投稿作品的比例以行草书居多,占一半以上,写行草书者多,但其中写纯草书的比例少之又少。

 

  认真审视当代书法创作,书法艺术的现代性和流派在不断拓展,而此并不仅仅取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一些外在的视觉冲击面貌,其书法的内在精神和人文关怀无疑是最重要的。中国书法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复苏,经过二十多年的热潮,由复兴到狂热,达到了空前壮观的繁荣局面。回顾过去,审视当前的书法创作,无疑又为书法的未来有些许的不安。时而明清调,时而民间书法,时而流行书风,或者以地域创作风格为特点的现象流变和风潮织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书法发展史,“风标”的摇摆对书法的创作状况是个极大的冲击。

 

  诚然,一些富有功力、激情、才情者创作出了一些难得的佳作,但草书创作的状况却仍处在书法创作的最低谷。我们没法看到如怀素的《苦笋帖》,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诸上座帖》那样纵横驰骋、结体多变、笔法圆劲、体态开张、气势苍浑、神完气畅的草书佳作。毋庸置疑,时代不同,人们崇尚美的情感追求也不同,但那些真正心手双畅、随机生发的草书实在少之又少。当代书家林散之长于用笔、用墨,他所崇尚美的意韵追求和由此所表达的草书,无疑是当代草书创作的又一大顶峰,但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能否和张旭、怀素、黄庭坚等草书大师比肩,却需要长时间的检验。这无疑使我们对当代草书创作又加大了一种危机意识和悲怆感。

 

  黄庭坚的创作精神,是当今书坛书法创作所或缺的,总结黄庭坚的创作意识和创作心态,对于今天书法本体是具有人文精神和美学价值的。书法主潮以抒情为旗帜,追求个性创造与张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主义”追求与求异是推动书法发展的动力和关键所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经晋唐宋元明清诸朝,俨然一座座高不可攀的高峰横亘在当代书家面前,当代书家唯有追求古典、发展个性才会有大的出路,故而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些人的观念里,“以为创新便是在文字造型上作一番变化,这却掩饰不住内心精神世界的苍白和技巧的蹩脚,雄强的背后是虚弱,繁华中潜在着萧条,多元中蕴含着萎缩”。在技法尚未过关,各方面知识尚缺乏的情况下,便急于变通,这样的书法作品所透露出的文化品位、艺术精神必然低下。

 

  草书须赋予作品情感

 

  情感作为草书内在的生命,作者必须赋予作品以情感,唯有此,在其笔墨工夫、技法过关的前提下,才能使作品呈现出丰富的精神与气质。草书是刹那间技巧与情性的完美结合,故尤其需要才情。只有心手双畅,才能入无为之境。今人写草书,只是为了冲击展览,一切为展览而书,这与古人书写目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当前的展览机制下,书法创作受展览的左右,一味迎合展览的审美,追求“展厅效果”和“视觉冲击力”。

 

  另外,书家的创作方法过于理性,书家为备战展览,通过打小稿、精心设计等方式,制作出近乎完美的作品效果,虽然从技法、章法、墨法等方面而言,都无可挑剔,但因为时时处在“精心制作”的笼罩下,作品缺少了情感的抒发,缺少了那种调动全部情感进入书写的状态,是不可能真正进入到草书创作境界的。

 

  笔法在草书创作中是一个基础性的条件,但笔法仅仅是迈向成功的一个阶梯,综观书法史,历代草书大家的笔法都无可挑剔,十分精到。在追求草书书写仪态的基础上,一些作者只是一味地追求书写过程中的酣畅淋漓感,从而忽略了技法的存在;或者只一味追求笔法,而忽略了情趣的追求。如何在笔法和情感的追求上达到统一,是当前一个需要面临的重大矛盾和课题,这也是当今草书创作的一个最大问题。

 

  同时,当今草书创作还存在着重笔法、轻造型的问题,因此笔法制约了草书创作队伍的数量,也影响了草书作品的质量。笔法需要技巧,需要实践中的磨炼,这个问题随着创作实践都可以解决,从而,要想在草书上有所突破,必须从造型上做文章,草书达到极端境界是他的技法、胆识和灵感在造型上的反映。王羲之、张旭、怀素、黄庭坚等草书大家的作品,无不有自己的个性和面貌,无不有自己的造型。这也是当今草书书家最容易忽略的。

 

  当代人文关怀缺失限制草书发展

 

  当代人文关怀的缺失也是限制草书发展的一个方面。这对于当今的书法创作的影响,带给我们的思考也是深刻的。从古至今,中国文人对传统书法的迷恋,不仅是因为中国人丰富细密的思想情感,还包括了一种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从中获得的人的精神理念和精神品格。书法家所要承担的,一是要正确面对“人文关怀”,真正做到为书法创作服务。二是要通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要被缺失了的“人文关怀”所蒙蔽了自己的思想。书法作者如果不能正确面对“人文关怀”,就没有能力担当起书法发展的重任,就不能在当今喧嚣浮躁的社会中去开掘传统文化的魅力。所以,从某一方面而言,“人文关怀”的缺失,对于当今草书创作而言,不失为一个悲哀。

 

  书法艺术创作以追求崇高境界为目的,对于草书创作,追求空间感的开合对比,以及时间感的节奏调整和变化,固然要求书家有先天的禀赋和气质,但同时也要求书家有后天的文化积淀、道德修养、技法的锤炼,诸多因素密不可分。书法活动的繁荣推动了书法创作的空前高涨。也因为此,书家滋生出急功近利的心态,向追求名利方向迈进了一步,很难像古人那样潜心于治学之事,从而导致书家无法安心静坐下去,无法在诸因素上花大力气打进去,这也是当代草书创作无法走向顶峰的一大因素。

 

  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风尚,这种风尚必然要影响到书法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而这种社会风尚的文化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又必然会直接影响到这个时代书法艺术的繁荣与消亡。在中国书法史上,各种流派的交替变更,在当今书坛亦不例外,毕竟各个时代对书法艺术的审美风尚和追求是不一样的,然而无论何种书风主导,都是这个社会的风尚使然。

 

  黄庭坚的草书艺术是书法史上的一个典型,是草书经过多次书法审美嬗变、创新所开拓出的一片新天地。黄庭坚的草书创新精神是我们效仿和借鉴的一个路标,黄庭坚所留给历史的,是他的草书所带给我们的一种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相结合的正统的古典美。新时代的草书创作,不是没有路子可走,而是如何把握草书的创作规律,如何闯出一条新的路子。审视当代草书创作的状况,我们发现草书的创作显得曲高和寡,黄庭坚草书的经典犹如“鹤立鸡群”的阳春白雪,对于当代草书的创作状况,我们感到这是一种悲哀。我们期待着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若干年或者若干世纪后,书家能够开创草书创作的新境界。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