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花园》填得好也跟艺术关系不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近,一类以线稿勾边,画出花朵、昆虫、动物、建筑的形状,留白任凭读者自由填色的互动绘本,掀起了一片涂色热。

 

  不 但“始作俑者”《秘密花园》在各类社交网站上不断“刷屏”,卖到一再脱销,而且同类图书如《动物王国》、《魔法森林》等也迅速冲上亚马逊畅销书榜单,紧随 而来的是售书网站将已经出版但沉寂多年的同类涂色书设立专区,以及国内出版社一大波类似图书的引进计划,甚至连填色用的彩色铅笔都因此紧俏起来。

 

  推崇它的人认为,它能帮助人静心减压,培养艺术细胞,不但成人可以得到放松与心灵疗愈,也能让人找回童年,是很好的亲子互动项目。也有人认为,它的精密程度“逼死处女座”、“涂起来压力更大了”、“更加感觉到自己毫无色彩感”……

 

  情况究竟如何呢?它真的能疗愈心灵,或者培养我们的艺术细胞吗?让我们来看看专家是怎么看待的。

 

  少儿教育专家:

 

  填色绘本确实可能减压,但能否做艺术治疗不确定

 

  从 事了20多年少儿美术教育的广东美术馆艺术培训中心主任史方方告诉我,她可能是广州最早拥有《秘密花园》绘本的一批人之一。那是朋友从国外带给她的礼物, 收到的时候,她觉得挺有创意,但自己工作繁忙,并没有马上开始填涂,直到有一天她忽然发现许多参加少儿美术班学员的家长们纷纷给她发来成品图,“求点 评”,她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这本绘本已经如此风靡。

 

  史方方在过往的教学中,一直强调美术对儿童情绪释放、内心引导的重要作用,希望美术 成为儿童表达内心情感世界的途径,但在对填色绘本的心理治疗效果方面,她回应得相当谨慎:“我觉得会有一点帮助,但帮助不会是很大,因为它毕竟是很机械的 一个涂色活动,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你要集中精神,对平复情绪、学习色彩搭配这些方面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要提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治疗,我还没有发言权。”

 

  理 论上讲,机械填色确实有可能让我们减压,因为这种活动可以带来flow的体验。Flow是心理学家米哈伊·奇克森米哈伊提出的概念,国内一般翻译为“心 流”或“福流”。它是说,当我们完全沉浸在某件事情上,进入忘我状态,连时间的流逝都忘记的时候,会有幸福感产生。关键词是沉浸与注意力高度集中——任务 有明确的目标、有清晰即时的反馈、能提供一定的挑战又不至于难到让我们怀疑人生。

 

  对照一下这些条件,填色都能满足:目标足够明确,就是 在黑线格子里面涂上颜色;反馈足够清晰,画得好不好一目了然,还能发朋友圈收获一群点赞;挑战也存在,就是要求耐心和色彩搭配的能力,但也并不太难,足够 让我们进入flow状态,忘却日常的烦恼——其实,阅读、运动、工作、玩游戏、艺术创作都有可能带来这种体验。

 

  换一个角度看,在心理治 疗的范畴中,艺术治疗是一种常用的辅助方式,其中也有一些类似涂色的方式,如曼荼罗疗法,就既可以自由绘制圆形曼荼罗来表达内心感受,也可以在绘制好的圆 形中自由涂色,疏导情绪。不过,据了解,这类色彩治疗通常会给绘画者很大的空间随意发挥,并不强调边缘的整体和配色的美观,重要的是真实表达自我情绪。因 此,部分心理师担心,细小而琐碎的填涂空间,与他人作品的比较心理,可能会给不擅长此道的人带来压力。

 

  成年人尚且如此,对于孩子来说, 更加难以坚持几个小时机械填涂的工作,他们往往会把笔触延伸到边界之外“画出格”、交叉使用两种或多种彩铅彼此覆盖,把画面弄得一团糟,甚至因为情绪烦躁 而无法控制力道,戳坏纸张。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释放的效果,不一定比不上规规矩矩的填色呢。要知道,多数艺术治疗方式,包括唱歌、泥塑、涂鸦等, 都会强调“自由挥洒”,越少的约束,越随意的表达,效果越佳。

 

  美院教授:

 

  说说艺术细胞这件事——机械重复跟艺术没关系

 

  在当代艺术的视角中,“人人都是艺术家”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概念,这一次它也出现在以《秘密花园》为代表的填色书的宣传语里。不少人认为《秘密花园》比其他填色书更受欢迎的原因是,给人更多的发挥与想象空间。对此,中央美术学院的杨忠老师并不赞同。

 

  杨忠在接受中青阅读采访时表示:“涂色书热销的另一个原因是,让大家觉得自己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变得很艺术。可是只在线框里重复性的涂色,跟美术没有一点关 系。色块是别人画好的,铅笔是伸手可得的,这个过程中只有机械地重复,没有任何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真正的艺术是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杨忠的建议是,千 万别让孩子和大人一起涂,“这种扼杀想象力的做法和艺术背道而驰。”

 

  学习色彩搭配,当然是一件很有用的技能,但在当代艺术的范畴中, “美”并不是艺术判断的标准,能够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才是更重要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按照网上的教程寻找接近色、对比色进行精确填涂,或者按照“大 神”们发表的作品来模仿配色,对你的艺术素养没什么益处;自己进行独创性的思维发散,才算比较有用。换句话说,你用趴在本子上涂色的四个小时来开开脑洞, 其实还更接近艺术的范畴哦!

 

  在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孙黎看来,涂色绘本的忽然热销,作为一种引导孩子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未尝不可,但如果想用这种方式来开发少儿的艺术天赋,却有点儿舍近求远。

 

  “我想,更有效的方式是引导孩子从观察和感受自然开始。多引导他到大自然里面去感受,去自己认知天空、动物植物、我们的家园,而不是拿一个程式化的、别人画好 了的东西让他机械涂色。”孙黎说,某种程度上,这与前一段时间部分少儿美术教育的误区有些类似,“他说我的孩子要学国画,在孩子还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就教他 拿个画册照着画,齐白石的虾是怎么画的、徐悲鸿的马是怎么画的、牡丹要几笔画出来……过早接受这种程式化的东西,在少儿美术教育中我认为是不可取的,我们 应该启发孩子们观察和理解世界的能力,而不是相反。”

 

  热爱艺术的你,热衷收藏的你,热议投资的你……对艺术有感觉?来吧,我们欢迎你, 加入信息时报副刊部艺术版新开张的读者俱乐部艺缘会,如果申请成功成为我们的会员,之后将有机会参加信息时报艺术版举办的艺术论坛、鉴藏讲座、展览导引等 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机会与艺术家、收藏家面对面交流。

 

  有意者请将你的联系方式、年龄、职业、感兴趣的内容一并发给我们,感谢你们的关注和参与,让我们一起享受艺术人生。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