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皮影艺术家的坚持和碰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即将举行的“金玉兰”第四届上海国际木偶艺术节上,有两支特殊的木偶团,他们从事了同一种木偶类型—皮影,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制作和表现手法;他们拥有不同的国籍,却对皮影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相同的信念与坚持—来自西班牙的木偶艺人奥尔加和如维纳尔,以及来自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工作人员,用中外的木偶文化碰撞出有趣的火花。

      制作表现各异

      西班牙也有皮影?当记者遇到西班牙皮影艺人奥尔加和如维纳尔时,这句问话便脱口而出。他们告诉记者,提线木偶和布袋木偶在欧洲确实比较普遍,但皮影因为特殊,反而会引起欧洲人的兴趣。和中国所用的驴皮材质不同,西班牙的皮影都是用特殊的耐热塑料、木头、金属片以及耐热涂料制成的。“有了剧情构架之后,我们就根据故事中的角色自己画图、切割、粘合、上色、风干。”

      一般来说,中国皮影的表现方式都是贴在幕布上表演,比如这次来自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原创皮影剧《人狼共舞》。但西班牙皮影戏《巴涂菲的故事》则是在空中表演,随着光源距离的改变,角色形象可大可小,配合奥尔加和如维纳尔做的人偶面具,可以获得很有趣的视觉体验。

      传承方式有别

      2年前,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挂牌成立时,作为“带头人”的张帆曾向媒体表达过内心的焦虑:皮影知者甚少,如何在传承和保护古老艺术的同时,开拓市场、自给自足,是个难题。如今,张帆的脸上挂着微笑,告诉记者这样一组数字:该中心去年演出383场,除了免费的惠民表演之外,商业演出占总数近一半,足迹遍及全国。此外,中心也一直在不断创新和改进木偶的表演方式,例如这次带来的《人狼同舞》,用3个屏幕并立连接,让观众可以多画面、全景式观看皮影戏,打破了传统皮影的二维舞台空间,增加了画面构图的现代感。此外,手影、人影等影戏的多种表现手法,以及剧中真人秀的部分,也大大增添了皮影艺术的表现力。

      对此,西班牙的两位艺术家表示了钦佩和赞赏,奥尔加说:“中国的皮影艺术源远流长,我们这次就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看到唐山、陕西、云南的皮影木偶,觉得太漂亮了。”奥尔加自己也很爱中国的文化,“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趁这几天去社区免费给中国的孩子们表演。我们希望通过《巴涂菲的故事》,把西班牙特有的民间文化带到中国,让中国的孩子了解我们,了解西班牙的皮影艺术。”

      信念因爱而生

      奥尔加和如维纳尔的相识源于皮影,如维纳尔原本是一位建筑师,他在火车上遇到了从事皮影艺术的奥尔加,就此爱得一发不可收拾。他放弃了高薪的职业,和妻子一起努力坚持为孩子们演戏。“以此为生确实不容易,因为需要用到灯光,我们只能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表演,白天没办法在街头表演赚钱。而且我们的皮影需要近距离观看,所以也很难走进剧院。”

      如今,从事皮影5年,两人手头有3场完整剧目,家里有百余只皮影木偶。“我们尽量争取每年都能有新作品,但因为要四处奔走演出,所以留给创作的时间很少。”奥尔加在西班牙还兼职做老师,每周都会去一些中小学校,教孩子们制作皮影。“搞皮影和做建筑相比,确实赚不了多少钱。但人这辈子能爱上的东西不多,我一定会坚持演下去。”如维纳尔说。

      对于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来说,开拓商业演出市场、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扶持皮影,同样源于对皮影艺术的热爱。张帆告诉记者,中心把尝试皮影剧照印上长沙公交卡、还策划了APP手机平台培养观众群。随着演出增多,演职人员收入大幅提高,中心留住了人才,让木偶和皮影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同时,演出弥补了经费的不足,也促进了艺术生产与创作。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