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首次公布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最近进度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最新进展,共调查国有单位102万家,基本摸清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分布状况。截至公布日,全国共登录藏品1268万件。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文物普查中,国家文物局为每件文物生成唯一的22位全国可移动文物登录编号,相当于为文物办了一张“身份证”。昨天记者从市文物局获悉,扬州市将有351948件文物在此次普查中领取“身份证”。

  文物“身份证”有何用?

  文物唯一代码,有它才可以转卖、出国展览

  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据申报持有文物的国有单位称,目前这些单位共藏有文物4500万余件。但这些文物尚需进行逐一鉴定、登录,需要一定的时间。截至2015年3月2日,全国共确认、登录收藏品1268万件,这一数字在以平均每天6万件的速度上涨。

  所谓文物登录,就是为每一件经过认定的文物编制唯一的22位全国可移动文物登录编号,并完成对文物名称、类别、保存状态等14项信息的记录,相当于为文物办了张“身份证”。

  那么拥有“身份证”的文物有什么特殊之处?

  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没有“身份证”的文物今后将受到相关政策的严格制约。比如只有申报、登录之后,国有单位所藏的文物才可以作为一种资产,在使用、交流、交换、出境时得到政策许可,反之会受到限制。“比如没有‘身份证’的文物就不能出国展览,也禁止作为资产转卖,这将有效地防止国宝外流。”

  关于民间藏品,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第一次普查工作没有列入,但2016年之后有望开展相应的工作,民间藏品也有望获得文物“身份证”,这既是对藏品价值的肯定,也标志着国家对个人收藏的有效保护。

  扬州哪些文物拿到“身份证”?

  历时一年多摸清家底,超35万件文物将领取

  记者昨从市文物局获悉,2013年5月底,扬州市正式启动文物普查。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摸底调查,全市49家文物收藏单位和7个图书、档案系统共有351948件文物通过文物部门认定,文物类别包括档案、图书、革命、家具、石刻、瓷器等,数据上传工作正在进行,这些文物即将领取专属的“身份证”。

  市文物部门表示,目前,所有普查文物均已建立数据、信息、资料等电子档案,对文物本体实施防范预案、妥善保存。

  “此次文物普查建立了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后我们只需进入这个系统查阅电子档案,就能查到相关文物,并且对这些文物的修复、展出情况进行了解。”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