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吹起小蛐蛐儿“大生意” 一月赚两三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午9点,喧闹了一早上的方北路开始逐渐恢复了平静。而这条马路上位于花鸟鱼虫市场外一片小区域又开始了它一天的喧嚣。

从立秋开始,这条不起眼的小地方就被昆虫的鸣叫和各种瓶瓶罐罐碰撞的声音充斥着。在这里蛐蛐儿成了主角,一只小小的蛐蛐儿能卖到几百元。

一次交易数十只

老徐连续两天来到这里,目的就是为了选择心仪的蛐蛐儿,而除了老徐这样的老手,刚入门的玩家,也专门来这练手。

“这个不错,牙比较厚实,也比较大。”老徐手里正拿着一根头像马鬃一样的草正在轻轻的探蛐蛐咬口,老徐告诉记者,这个叫“探草”,是专门用来看蛐蛐儿的牙的,选蛐蛐儿的关键是看牙。

老徐说,挑选蛐蛐儿是个仔细活儿,必须反复观察才能最终确定要哪一只。由于挑蛐蛐全靠眼力,老徐现在的视力也开始有些模糊了。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老徐进虫的最佳时期。“每次至少购买几十只,这些虫都要慢慢养,过了白露,才能开始斗。”最终,老徐以每只50元的价格,买了15只。他说,“还得买,这个是棚虫,改天再选些大地虫。”

“这个虫都是我在山东捉回来的。”卖蛐蛐儿的李老板说,这个是专门饲养在大棚里的棚虫,成虫比较早,所以在立秋前就开始交易了,随后又指着他左边的瓶瓶罐罐告诉记者,这些是大地虫,是野生虫。

“一般玩家买蛐蛐儿斗不会一只只地买,都是几十几十只地买。”李老板说。

一月净赚两三万

李老板做蛐蛐儿生意有四五年了,每年在立秋前就去山东捉虫。“主要是靠自己捉虫,如果实在没有合适的虫,需要收虫,在山东,有卖几千元的虫。”

“山东自古就是为皇宫进贡蛐蛐儿的,质量也最好,现在蛐蛐儿在当地都行成产业了,仅蛐蛐儿的交易全省每年就能够达到4亿元。一到秋季,全国20多个城市的鸣虫玩家都到山东收购蛐蛐儿。”而相关报道也表明,中国鸣虫年交易额已达16亿元。

李老板说,蛐蛐儿产业在石家庄属于起步阶段,他这一个摊点每年就能卖出蛐蛐三四千只,每只最多能挣200元。“从立秋到白露一个月的时间,平均每年能够挣到两三万元。”李老板告诉记者,但是在他刚刚入行的时候,眼力不行,也曾血本无归。

蛐蛐儿有望产生新职业

目前石家庄的蛐蛐儿最便宜的是5元一只,最贵的是200元一只。“石家庄的玩家还是相对较少,真正的大玩家要有钱还要有闲。”李老板说,这样的玩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据介绍,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有了专业的蛐蛐儿公司,专门负责组织蛐蛐儿大赛的会馆,还有人工繁殖蛐蛐儿的“份房”等等。

不仅如此,小小的蛐蛐儿,还有望增加新行当,衍生新职业。据报道,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经确定了鸣虫竞赛评判师、鸣虫鉴赏师、鸣虫器具制作师等9个岗位,如果从业人员确定了有10万人,就会被国家正式公布成为新的职业。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